主理人概念泛化现象 - "主理人"一词近期在社交平台讨论量突破千万 成为热门话题 大量段子调侃其泛滥现象 [1][6] - 该词汇从日本舶来 最初应用于潮牌服饰和地下说唱等小众领域 代表追求品质的小众经营者 [10] - 当前已渗透到餐饮多个细分领域 包括咖啡店、面包店、创意市集等 甚至延伸至18线小县城 [6][8] 消费者祛魅原因分析 - 主理人存在严重"装腔作势"问题 老板常标榜海归背景 强调海外经历 使用中英混杂专业术语 [1][11] - 店铺设立过多限制性规则 包括强制预约制、自助扫码点餐、禁止拍照、设置最低消费及厕所不对外开放 [12] - 存在明显区别对待现象 对熟客提供专属座位和菜单 对普通顾客态度冷淡甚至私下议论 [13] 产品与价格错位问题 - 价格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特调咖啡售价达80元 手冲咖啡出现过6200元天价案例 [1][8] - 产品品质与高定价不匹配 存在"口感一般但价格翻倍"的情况 被质疑时暗示顾客不识货 [15] - 消费者普遍存在"宁可买贵的 也不愿买贵了"的心理 导致德不配位的餐厅生命周期缩短 [15] 行业营销模式演变 - 餐饮行业集体采用相似套路:英文店名、极简轻奢装修、昏暗灯光、法式命名的精巧分量菜品 [17] - 通过"高端小众"滤镜包装普通食材 将日常餐饮转化为需要踮脚触碰的生活美学符号 [19] - 流量逻辑取代初心 营销话术盖过产品实力 使主理人逐渐演变为网红店代名词 [17] 本质与回归路径 - 主理人本质应是用心做产品、有个性、有独特品味的经营者 注重桌椅摆放巧思和食物本真香气 [17] - 需要放下人设执念 在喧嚣中保持定力 专注产品和服务本身而非社交媒体作秀 [19] - 行业应回归食材本味和人间烟火气 通过时间沉淀口碑 以品质赢得市场认可 [20]
主理人餐厅越开越多,年轻人却不买账了
36氪·2025-08-13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