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演变 - 公司早期以“为发烧而生”、“极致性价比”和“价格屠夫”等标签在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浪潮中脱颖而出,圈粉无数[1] - 通过大杯、超大杯硬件堆积和低价竞价策略站稳中低端市场,但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难以突破天花板[1] - 2018年公司在港股上市,但股价表现一度不及预期,与“年轻人第一只翻倍股”的目标存在差距[1] - 公司完成四次高端化尝试,其中三次半收获了成长,体现了其在品牌升级道路上的持续探索[1] 高端化战略的具体实践与挑战 - 2015年首次尝试突破1999元定价标签,推出小米Note定价2299元,虽获外媒肯定但顶配版处理器发热问题严重影响用户体验[2] - 小米Note标准版销量惨淡最终降价,导致2015年公司总营收仅增长5%至780亿元,远低于千亿目标[2] - 2016年MIX系列以全面屏设计打破“性价比”标签,成为国产手机高端化标志,但陶瓷机身良率仅10%导致供货不足,初代年销量不足百万台[3] - MIX 3起售价3299元,因滑盖设计导致机身厚重、电池容量仅3200mAh,上市后价格快速跳水,年销量不足50万台[4] - 2019年公司启动“小米+红米”双品牌战略,红米独立运营以弱化小米的性价比标签,但小米9定价2999元仍被市场认为缺乏高端化决心[5] - 2019年Q1公司中国区手机出货量1050万台,同比下跌13%,市场份额降至11.9%,同期股价创下上市以来最低的8.28港币/股[6] 高端化突破与外部机遇 - 2020年小米10系列定价3999元起,Pro版4699元,中国区销量15天内近10万台,4月份突破100万台,帮助公司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7] - 华为受美国制裁后市场份额急剧下滑,公司抓住机遇,2021年手机出货量超1.9亿部创纪录,并连续19个季度份额位居全球前三[8] - 公司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呈现上行趋势,2024年达到1138元,但与苹果和华为相比仍有显著差距[9] 造车业务的战略意义与进展 - 公司选择造车是生态战略的终极延伸与品牌高端化的背水一战,源于互联网思维降维打击和硬核技术投入(累计研发超300亿元)[14] - 2024年3月Su7以21.59万元起步价发布,4分钟订单破万,24小时大定8.8万台,引发现象级破圈讨论[12] - Su7系列单季交付75,869辆,连续6个月月交付超2万台;SU7 Ultra售价52.99万元,3天锁单破1万台[15] - 二期工厂于2024年6月投产,年产能提升至30万辆,公司冲刺全年35万辆交付目标[15] 最新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5年Q1公司总营收达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经调整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达107亿元,同比激增64.5%[14] - 高端手机量价齐升,4000元以上价位段市占率达9.6%(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智能手机ASP创历史新高至1211元,同比增长5.8%[15] - 中国大陆手机市占率18.8%,时隔十年重返第一;全球出货量4180万台,稳居前三[15] - IoT业务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8.7%,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增长65%、65%、100%[15] - 互联网业务营收91亿元,同比增长12.8%,毛利率高达76.9%,全球月活用户7.19亿[16]
换道造车,雷老板的最后一次创业,小米的第五次升级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