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反内卷!光伏行业或迎困境反转?|2025招商证券“招财杯”ETF实盘大赛
全景网·2025-08-13 13:51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反内卷"政策推动光伏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旨在重构产业发展逻辑 避免低价内耗恶性循环 提升技术壁垒与全球标准制定权 [2][3][7] - 光伏行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与价格战 产业链价格全线暴跌 各环节利润被急剧压缩 企业普遍陷入经营困境 [1][13] - 行业终局格局预计呈现"分层垄断 局部多元"生态 上游硅料硅片高度集中 中下游电池组件保持多元化竞争 [26][27] - 具备战略反脆弱性企业最可能胜出 即在扩张期克制规模冲动 在低谷期敢于逆势投入 并构建动态调整的商业生态系统 [1][27] 反内卷政策解读 - 政策目标与传统供给侧改革差异显著 传统改革聚焦生存问题与行政去产能 光伏调控侧重前瞻性战略纠偏 避免新兴制造业重蹈恶性循环 将竞争力锚定技术壁垒与全球标准制定权 [2] - 政策手段以市场化工具为主行政引导为辅 包括通过统一大市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动态调整技术指标如转换效率≥25%的电池产能占比要求 引导金融资源向新技术倾斜 [2] - 政策效果着眼于产业链韧性重构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 强化技术创新 优化全球布局 构建技术领先-合理利润-持续研发的正向循环 使中国光伏从价格屠夫蜕变为技术定价者 [3] 统一大市场建设 - 核心条件包括规则统一性 需建立覆盖准入标准 质量认证 环保要求的硬约束体系 要素流动性要求破除资本跨省投资限制 技术人才自由流动 数据互联互通 监管协同性需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 [4][5] - 主要矛盾点为央地博弈 地方政府在GDP考核压力下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6] - 协调路径包括建立国家光伏产能智能登记平台 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动态监控全国产能利用率 对超限地区暂停项目审批 [6] 光伏行业调控定位 - 光伏行业是本轮调控核心靶点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引导提升产品品质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工信部将光伏作为首个综合治理行业 [7] - 政策目的并非抑制行业发展 而是引导健康可持续发展 例如国家能源局修订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 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可持续发展 解决接网消纳承载力不足问题 [8] - 从资本市场看 政策信号短期对股价有拉动 市场预期行业供给侧开始出清 长期利好龙头企业价值回归 龙头企业凭借技术规模成本优势及更强海外渠道品牌优势 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8] 产能过剩与协调失效 - 产能过剩背景下光伏产业协调措施效果有限 主因企业个体理性 地方政府干预与金融资源错配等多重因素叠加 [9] - 企业层面陷入纳什均衡陷阱 在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 单个企业最优策略仍是提高开工率抢占份额 因规模效应可推动成本下降 但集体执行该策略导致全行业产出过剩 价格及盈利显著下降 [9] - 金融资源错配延缓市场出清 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标签过度追捧 忽视企业真实健康状况 银行对负债率较高企业贷款展期 使企业在低毛利率状态下继续生产 [10] 资本市场双重角色 - 资本市场在产能出清中呈现双重性 既通过市场化机制加速低效产能退出 也因融资渠道分化延缓部分僵尸企业出清 [11] - 催化剂效应方面 融资约束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2024年产能利用率加速下行至2010年以来中位数以下 价格战导致大部分企业亏损 负债率持续提升 股权融资端多家企业IPO终止 债权融资端银行信贷投放趋于谨慎 [11] - 制动器效应方面 资本市场结构性分化加剧矛盾 头部企业获股权融资支持 尾部企业依赖债权融资苟延残喘 形成优质产能扩张与落后产能僵而不死并存局面 [11] 产业链价格与整合 - 2022年8月全产业链价格高位至今 硅料价格下跌88.5% 硅片下跌85.9% 电池下跌82.2% 组件下跌65.7% [13] - 整合迹象已清晰浮现于特定环节 如硅料领域集中度提升 头部企业凭借低于行业平均成本优势出货份额显著提升 尾部落后产能开工率处于极低水平 [14] - 若行业反转确立 各环节复苏节奏将显著分化 领先TOPCon BC电池组件有望凭借高效率带来的终端溢价及成本优势最先走出亏损 逆变器支架等环节需求韧性较强 价格压力相对较小 可能保持稳定盈利水平 [14] 技术领先与竞争 - 技术领先在现阶段能构建一定护城河 TOPCon BC HJT等新技术效率优势转化为发电性能优势 帮助获取更大市场份额 新技术伴随成本结构优化 使企业有能力维持合理利润空间 [15] - 但资本高度活跃使技术优势面临迅速复制风险 大量资金涌入促使快速扩产 技术扩散加快 中小企业从同一设备供应商采购设备微调参数推出类似产品 技术人才流动频繁进一步削弱先发优势 [16] - 企业要享受行业反转带来的戴维斯双击 需在成本控制 品牌建设 市场渠道拓展等方面协同发力 形成综合性竞争优势 [16] 分布式光伏发展 - 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首次超越集中式 标志行业向市场化碎片化应用场景转型 核心竞争力在于贴近负荷中心天然属性 规避弃光限电电网消纳等系统性风险 [17] - 但商业模式存在天然脆弱性 屋顶资源高度分散导致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工商业项目核心风险在于用电企业经营持续性 户用光伏面临屋顶产权纠纷农民信用风险等挑战 [18] - 分布式电网接入容量存在隐形天花板 当局部区域渗透率超过15%时 反送电限制等技术约束将显著压制成长空间 [18] 投资风险与风控 - 当前阶段最大雷区包括激进扩产带来的高负债压力 技术路线选择失误导致巨额资产减值 [19] - 风控体系需设置关键避雷针指标 财务方面关注资产负债率(超过70%意味债务负担重) 利息保障倍数(低于2表明偿债能力堪忧)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20] - 技术层面跟踪研发投入强度(低于营业收入5%可能创新滞后) 专利申请数量与质量 新产能技术先进性 产能规划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产能扩张远超行业需求增长将面临严重过剩风险) [20][21] 企业估值框架 - 行业普遍亏损下传统P/E估值失效 需从生存能力-技术卡位-现金流韧性三个维度构建动态评估体系 [23] - 重点观察现金消耗率(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融资现金流净额/季度资本开支 若持续低于1.5意味消耗存量资金维持运营) 无息负债覆盖倍数(现金及等价物/短期借款+应付票据 低于1倍易引发流动性危机) [24] - 技术卡位评估采用技术代际差指标 比较企业量产产品与行业前沿技术效率差 跟踪研发费用中工艺改进与下一代技术投入比例 现金流韧性分析成本传导弹性(硅料价格每下跌10% 毛利润扩张幅度) 产能切换速度(旧产线改造新技术周期和资本开支强度) [24] - 估值模型采用重置成本法+期权定价混合框架 计算现有产能以当前技术标准重建所需资本 叠加技术储备期权价值 并引入逆境调整系数对管理层周期应对能力定性加权 [25] 行业终局格局 - 产业链上游硅料和硅片环节将走向高度集中 形成3-5家全球巨头垄断80%以上市场局面 因规模效应显著且技术迭代进入渐进式改良阶段 [26] - 中下游电池片组件领域保持相对多元化 电池技术路线持续分化为差异化竞争提供空间 组件渠道本地化属性阻挡绝对垄断形成 更可能出现全球十大组件商+区域龙头并存局面 [26][27] - 最可能胜出企业具备三种核心能力 技术代际跨越能力 产能柔性管理能力 现金流周期平衡能力 不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路线或市场区域 构建可动态调整的商业生态系统 [27] 价值战跃迁与资本引导 - 光伏行业向价值战跃迁需补齐技术创新生态短板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加剧创新惰性 某头部企业TOPCon专利被20余家企业侵权 维权周期18个月仅获赔500万元 远低于研发投入 [28] - 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可从三个维度引导 投资策略层面重构估值模型 将研发投入转化率专利护城河等长期指标纳入核心评价体系 股东治理层面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投入最低保障机制 市场定价层面通过主题基金引导资本流向高价值环节 [29] 出海模式与产业升级 - 内卷出海模式引发国际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 2024年欧洲美国印度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同比增长67% [30] - 美国通过《大美丽法案》东南亚双反关税等限制中国企业东南亚出口及在美制造 印度推行BIS认证要求本地测试比例达100% 某组件企业在班加罗尔建实验室耗资800万美元 [30] - 中国制造业需构建价格竞争力与价值竞争力动态平衡机制 产业策略从单一成本领先转向技术+服务综合优势 区域布局通过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破解壁垒 盈利模式重构需建立出口价格底线机制 并通过标准输出掌握定价权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