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快了,十多家银行表态
36氪·2025-08-13 16:04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和单笔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2]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按实际金额贴息,同一机构最高贴息1000元;单笔5万元以上以5万元为上限贴息,同一机构最高贴息3000元[2]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利率为年化1%,相当于当前商业银行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政策实施期限1年[2]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行及5家大型消费金融公司[3] - 多家银行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实施贴息,正在制定操作指引和实施细则[3] - 借款人需授权银行识别账户交易信息,已签订贷款可通过补充协议授权,贴息金额由银行计算并直接扣减[7]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服务业经营主体给予年贴息比例1%,单户最高贴息1万元(对应贷款规模100万元)[4] -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适用于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的贷款合同[4] - 贷款需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经办银行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6家国有大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行[5] - 借款主体无需主动申请贴息,银行收到财政资金后对已支付利息一次性返还,未来利息直接扣减退还[8] 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 - 消费贷款规模预计结构性增长,尤其利好重点支持的大额消费场景[9] - 零售型银行盈利结构将优化,借款人实际利率下降有助于收窄行业风险敞口[10] - 财政分担90%贴息成本缓解银行盈利压力,避免利率竞争压缩息差[10] - 银行可在保持定价水平(消费贷利率普遍3%以上)前提下扩大客群覆盖,优化资产结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