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于德营:中国车企海外市场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汽车报网·2025-08-13 16:30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 - 7月纯电动汽车出口14.1万辆,环比增长8.3%,同比增长83.6% [1] - 7月插混汽车出口8.5万辆,环比增长12.9%,同比增长2.2倍 [1] - 1-7月纯电动汽车累计出口83.3万辆,同比增长50.2% [1] - 1-7月插混汽车累计出口47.5万辆,同比增长2.1倍 [1] 海外价格竞争策略的驱动因素 - 海外地方政府对纯电动车实施零进口关税,并提供路税减免、购车补贴等政策红利 [4] - 国内车企在海外销售的汽车溢价普遍较高,即便降价后仍能保持较高利润率 [4] - 东南亚市场在燃油车时代长期被日系品牌主导,中国车企采取“以价换量”作为最直接的破局方式 [4] - 东南亚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且电动车接受度尚处培育期,购车时优先考虑性价比 [5] -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国际领先,产业链完善,产品生产成本较国外企业有显著优势 [6] 价格竞争策略的双重影响 - 短期积极影响:价格优势可迅速将电动汽车价格与燃油车对齐,加速消费者从观望到购买的转化 [8] - 短期积极影响:短期销量增长能为后续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布局争取时间并夯实市场基础 [8] - 短期积极影响:例如在东南亚市场,中国电动车凭借10%~20%的价格优势,2024年市占率从5%跃升至18% [8] - 长期潜在风险:长期价格竞争容易让海外消费者形成中国车等于低端车的刻板印象,制约品牌向中高端市场升级 [9] - 长期潜在风险:过度降价会使车企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难以投入资金用于海外本地化研发、供应链建设等长期竞争力领域 [9] - 长期潜在风险:多家中国车企在同一海外市场展开价格战,容易陷入竞相降价的恶性循环,导致全行业利润下滑 [9] - 长期潜在风险:持续降价可能被当地政府或竞争对手视为不正当竞争,引发反倾销调查、关税壁垒等风险 [9] 行业竞争格局与惯性思维 - 国内汽车市场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品牌竞争激烈,政府“反内卷”政策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差异化方向发展 [3] - 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相对较低,中国品牌处于培育市场和抢占份额的关键初期,需要快速建立知名度 [3] - 部分车企已习惯将“以价换量”作为应对市场波动的工具,对品牌溢价的重视不足 [7] - 进入海外市场时,面对陌生环境和强大竞争对手,容易忽略品牌溢价空间而直接复制降价行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