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PT-5 翻车:OpenAI「回滚」大戏与AI扩张隐形边界
36氪·2025-08-13 19:02

GPT-5发布与策略调整 - GPT-5于8月7日上线四款型号(regular/mini/nano/pro)但5天后因问题回滚 GPT-4o重新成为付费用户默认模型 [1] - 回滚原因为产品策略自我修正而非技术故障 类似2023年11月ChatGPT宕机事件但性质不同 [1] - OpenAI承诺未来若再移除GPT-4o将提前充分通知 行业解读为GPT-5尚未准备好全面接管生产环境 [1] GPT-5技术缺陷表现 - 路由系统失控导致37%的Pro用户请求被错误分配至nano型号 引发长文本处理失忆问题 [4] - 代码补全场景性能下降 GPT-5通过率较GPT-4o低8.7% 引发开发者社区批评 [4] - 用户情感负面反馈激增 Reddit论坛r/ChatGPT单日出现1.2万条帖子控诉新版失去灵魂 [4] 用户模型依赖与人格化需求 - 用户对模型人格一致性产生强烈黏性 出现AI产品首次饭圈化现象 [3][5] - 创作者将GPT-4o输出内容打印成诗集 并在Change.org发起请愿要求保留其性格参数 [7] - OpenAI承认低估用户对人格一致性敏感度 计划在下一版GPT-5推出温度旋钮功能实现人格调节 [5] 成本与能耗问题 - GPT-5推理模式成本显著上升 企业API输入/输出token价格较GPT-4o分别上涨400%和50% [6] - 196k上下文token单轮成本为GPT-4o的3.6倍 用户每周3000条限额折算约60美元 [9] - 微软Azure为GPT-5预留20万H100集群 峰值功耗120MW相当于旧金山8%居民用电量 [10] 行业发展趋势转变 - AI行业触及扩张-效率-可持续三相临界点 参数扩张模式面临物理限制 [11][13] - 新发展方向包括模型瘦身(如Mistral-Medium-122B以1.5亿美元训练成本逼近GPT-4性能)硬件定制化(算力/瓦时提升2.3倍)及能量套利(数据中心迁移降电费40%) [11][13] - 行业从参数规模竞争转向能效优化 省电成为下一轮融资核心故事 [12] OpenAI商业模式调整 - 公司同步测试三条收入曲线:订阅制(C端创作者)API按token收费(中小企业)硬件合作分成(云厂商) [13] - 策略优先级调整为C端保体验(回滚GPT-4o保订阅)API保利润(高定价模式为ROI保险)硬件保能效(与英伟达/AMD联合优化) [14] - 推出可调人格/成本/安全的产品设计 并将电费成本直接纳入SaaS定价体系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