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破冰与创新 - 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为"以房养老"提供新路径,通过"非交易性过户"机制实现房产信托化,无需真实买卖,仅在不动产权证标注"信托财产"即可[1][3] - 传统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因老年人担忧失去房产控制权和金融机构顾虑房价波动风险而推广受阻,信托模式解决了供需双方的风险忧虑[2] -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已开展试点,北京2024年底率先推出,上海2025年5月跟进,已有5单代表性案例落地[3][6] 信托模式优势 - 信托公司作为专业管家实现四大功能:法律确权风险隔离、构筑安全屏障防诈骗、专业运营转化现金流、精准实现财富传承[4] - 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其他资产和信托公司固有资产,通过监察人制度和定期信息披露保障老年人权益[4] - 可设置多层受益人或附条件分配条款,资产传承更灵活,满足养老、特殊群体保障、慈善等多重需求[4][8] 典型案例分析 - 爱建信托"心享"信托帮助离异独居老人以租金补充养老金,房产定向传承给侄子[1][7] - 外贸信托"吉量10号"服务"422"家庭,通过仓储房产实现养老、教育、公益多重目标[7][8] - 国投泰康信托首单项目为自闭症患者建立终身保障,创新结合信托与意定监护制度[7][8] - 上海信托采用"不动产租金+现金收益"组合模式满足中产家庭多元化需求[8] 行业转型与前景 - 信托公司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发挥资产管理者、风险隔离者、意愿执行者三重作用[7][8] - 服务信托不涉及融资放贷,覆盖养老助老、特殊群体保障、慈善事业、财富传承等领域[9] - 预计未来十年"以房养老"信托市场规模达数千亿元,政策支持与需求增长驱动市场扩容[11] 推广挑战 - 税收政策不明确导致可能重复征税,缺乏适应信托特性的专项规则[11] - 登记流程复杂,各地标准不一,跨部门协调机制不畅影响执行效率[12] - 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公众认知度低制约参与度,需加强宣传推广[12]
不动产信托守护老龄社会万家灯火
证券日报·2025-08-14 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