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引导企业年金基金长钱长投的路径思考
搜狐财经·2025-08-14 08:19

文章核心观点 - 企业年金基金存在“长钱短投”和短期高频考核的行业困境,导致其风险承受能力和权益资产配置双低,长期业绩表现低于全国社保基金 [3][4] - 赋予个人投资选择权是解决企业年金“长钱短投”问题、促使其发挥“长钱长投”效用的关键路径,能够实现企业、员工、管理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多方共赢 [7] - 推进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权实施需遵循渐进原则,并提出了设置临近退休策略的短期方案和设置多元策略的中长期方案,同时需做好风险分类、策略设置、差异化考核和持续投教等配套工作 [17][19][20][21] 企业年金行业困境 - 企业年金基金负债端久期长,但投资管理中存在业绩考核高频次、短期化现象,导致长钱短投,与长期资金特征不匹配 [3] - 风险承受能力和权益资产配置呈现“双低”特点,投资偏好由临退休员工的风险承受能力决定,权益配置显著低于政策上限 [3] - 业绩考核频率和绝对收益诉求呈现“双高”特点,合同期以1~3年为主,并设置季度、年度考核及末位淘汰机制,导致管理人过度关注短期排名 [3] - 截至2023年末,企业年金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6.26%,但近5年和近10年年化收益率分别降至4.57%和5.28%,收益率下行趋势明显 [4] - 相比之下,全国社保基金因流动性需求小、风险承受能力高,平均权益仓位较企业年金高出约10%,其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7.36%,近5年和近10年分别为5.72%和6.36%,均高于企业年金 [4] - 回测数据显示,当权益仓位保持在30%40%时,长期投资能实现约7%的年化收益率,适当提高权益仓位水平是发挥企业年金长钱长投特性的关键 [5] 个人投资选择权的意义与基础 - 政策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管理人探索差异化投资 [2][7] - 对企业而言,可优化年金治理结构,缓解企业端决策风险和管理压力,使内部部门更专注于大类资产配置和合规风险防范 [7] - 对员工而言,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自主投资,匹配个人需求,增强参与感和获得感,并获得更优长期回报 [7] - 对管理机构而言,可精准区分年金基金中的长钱和短钱,制订并坚持相应投资策略,配套长期考核机制,发挥专业优势 [7] - 对资本市场而言,有利于推动年金基金成为长期耐心资本,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改善短线投资和高频考核现状 [7] - 实施个人投资选择权已具备现实基础,包括国家制度支持、企业意识提升、个人投资诉求增强、管理机构能力提升及学界持续研究推动 [8][10] 境外养老金个人投资选择权经验 - 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智利、中国香港等主流养老金管理模式均赋予个人投资选择权,资本市场成熟发达的地区开放程度更高 [11] - 以美国为例,投资顾问模式和默认投资选择机制是助力个人投资选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12] - 2021年数据显示,参与养老金理财的美国人中,68%依靠专业综合投资顾问,美国专业投顾公司已超1.6万家,管理资产规模总计128万亿美元 [12] - 美国2006年推出养老金合格默认投资选择(QDIA),雇主可免责将雇员养老金投向养老目标基金、平衡型基金等产品,货币型基金和低波动基金因长期回报低而非永久选项 [12] - 在上述机制支持下,美国401k计划规模截至2023年末已达7.4万亿美元,投资共同基金的比例由30年前的33%上升至65%,权益类基金配置比例由38%提升至58% [13] 境内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权探索 - 部分企业已开始先行探索,实施企业多为金融机构和部分工业企业,员工参与率在20%50%之间,实践仍处初步探索阶段 [14] - 探索实践呈现出多种特点,包括设置23个不同权益中枢的策略方案作为投资选项,选择模式涉及策略或组合层面,对存量和增量资金的处理方式各异 [15] - 某金融企业自2020年6月起试行个人投资选择权,设置“稳健投资组合”和“积极投资组合”,业绩基准权益中枢分别为10%和25% [16] - 该企业年金计划截至2023年末总规模达6.8亿元,员工可对增量和存量资金分别进行投资选择,增量资金每年1次机会,存量资金每两年统一开放1次转换机会 [16] - 实施后,“稳健投资组合”是主流选择,但近年员工参与“积极投资组合”的比例不断上升,目前有近50%的员工参与,临近退休员工多选择稳健组合 [16] 个人投资选择权实施方案建议 - 短期方案建议将临退休人群与其他人群分类管理,增设“临近退休策略”,在员工退休前23年内自动将其年金资产归入该组合,采取纯固收或低权益配置,目标为年度正收益或稳健增值 [17][18] - 中长期方案建议设置不同风险特征的多元策略,如保守型(不含权益)、稳健型(权益中枢15%)、积极型(权益中枢30%),供员工自主选择并允许动态调整比例 [19] - 实施原则应逐步推进,优先在金融行业、外资企业、有条件的大型央国企探索,人群上可从临退休人员开始拓展,资金上可区分存量与增量逐步放开 [20] - 推进过程中需做好精准有效的风险分类,建立简单便捷的参与方式并配套默认投资选择,设立科学匹配的差异化绩效考核机制,并坚持持续高效的员工投教 [21] - 政策、学术、机构、企业及参与员工等多个层面需系统集成、协同推进,以推动年金行业管理水平高质量发展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