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 - 湖州通过关停矿山、水泥厂等污染企业实现生态修复,例如余村从污染村转型为绿色发展典范 [7] - 下渚湖湿地水质长期保持Ⅱ类至Ⅲ类,拥有800多种珍稀动植物,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 [8] - 通过“村企合作+生态产品交易”模式,铜山村以水土保持生态资源入股漂流项目,村集体每年稳获80万元租金分红,并直接吸纳60余名村民就业 [10] - 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已累计完成70项案例,成交金额约6.3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4000个,带动沿线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0万元 [11] - 采用“水边走”“陆上巡”“天上飞”的立体化智慧监管体系,太湖沿岸40平方公里水域生态状况实时监控,7个入太湖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11] 绿色产业发展与能源革新 - 长兴县建成35公里全封闭“全电物流”项目,年运输能力1200万吨,相当于减少约100万车次重卡运输,年减少碳排放约1万吨,降低运输成本1.35亿元 [17][18] - “和平共储”百万度电级别储能电站一次充放电可满足8万户居民一天日常用电,有效平抑电网峰谷 [18] - 护童科技打造“零碳工厂”,厂房屋顶铺满光伏板,生产线节能改造后注塑机能耗下降30%,全年可降低成本10%以上,提升效益5%以上 [18] - 久立集团通过屋顶光伏、能源在线管理等技术革新,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吨 [18] - 近15年间湖州婉拒环保不达标项目760余个,涉及投资额超千亿元,相当于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的近1/4 [19] 创新经济与人才集聚 - 西塞科学谷已吸引十余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南太湖新区八大新兴产业集聚度高达80% [20] -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集聚企业430余家,并吸引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安家 [20] - 从2005年到2024年,湖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39.9亿元跃升至1336.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激增至2048家 [20] - 自2019年启动“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以来,全市累计培育农创客8515名、创客团队900个,平均每名农创客可带动18名农户增收 [26] - 农创客沈钻专通过规模化种植高山灵芝,农场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并带动周边560多位村民增收 [26] 区域协同与全民参与 - 湖州以“组团式、片区化”理念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累计推进49个市级样板片区,组团联结225个行政村,辐射带动周边398个村 [27] - 各区县发展轴共布局重点项目341个,计划总投资高达2256亿元 [27] - 推出“生态身份证”系统,将个人低碳行为换算为“减碳量”和“绿币”并兑换权益,企业碳效等级与金融政策挂钩,驱动绿色转型 [28] - 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290元,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3:1 [11]
湖州在“两山”实践中焕然一新
中国环境报·2025-08-14 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