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于8月7日结束463天长周期结算试运行后转为正式运行,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正式运行的现货市场[1] - 市场标志着浙江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方面迈出关键一步[1]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展 - 国家明确要求2024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最晚于2026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目标[1] - "统一市场、两级运作"市场架构已通过长周期多场景实践检验,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协同运作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1] 浙江电力市场发展规模 - 2024年浙江发电侧市场化电量达5260亿千瓦时,用电侧市场化电量达3388亿千瓦时[2] - 注册经营主体数量达13.18万家,涵盖火电、新能源发电企业、售电公司及大工业用户[2] 现货市场对电力保供的影响 - 现货市场通过高峰时段高价信号激励发电企业优化燃煤配比,提高机组顶峰能力[6] -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机组非停重新并网耗时从160分钟降至40分钟(缩短75%),煤机非停率和受阻率分别降至0.6%和0.3%的历史最低值[6] 新能源发展与消纳挑战 - 截至6月30日浙江省内光伏装机达5947万千瓦,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6] - 节假日用电低谷时期光伏消纳难题显现,部分地区光伏接入已达红色预警[6] 现货市场促进新能源消纳 - 现货市场通过峰谷价差释放系统调节能力,2025年以来增加新能源消纳电量超1亿千瓦时[7] - 分时价格信号引导发电企业和用户优化发用电曲线,提升消纳空间[7] 绿电市场交易规模 - 2024年浙江绿电交易量超100亿千瓦时,绿证交易量超6000万张[8] - 分布式新能源交易量超20亿千瓦时[8] 市场价格机制变化 - 浙江中长期批发市场价格从2024年463.8元/兆瓦时降至2025年409.9元/兆瓦时[10] - 市场竞争有效反映发电成本和供求关系,形成低价电源多发、高价电源顶峰发的资源配置格局[10] 市场主体反应与调整 - 企业通过分析历史电价调整生产流程和新能源配置,实现用电成本优化[9] - 用户需更精准灵活安排用电,但长期看有助于制定能效提升规划[9] 市场风险与防控措施 - 需防范极端价格波动(如美国得州寒潮期间电价飙升100倍)和市场操纵行为[12] - 需加强技术支持系统可靠性、应急处置能力和省间协同机制[12] 行业示范意义 - 浙江市场在规则设计、风险防控和技术支持方面的经验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可复制制度经验[11] - 市场机制成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11]
深度观察|长三角首个电力现货市场的“立”与“破”
中国能源网·2025-08-14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