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上行的美”,是真繁荣还是怀旧幻象?
虎嗅·2025-08-14 15:49

女装市场风格趋势 - 市场呈现分裂趋势:柔美元素(蕾丝、荷叶边)与极简"高智感"风格并存,后者要求穿着者身形削瘦、神情疏离[1] - "无痕"概念成为内衣内裤广告核心推广方向,强调技术性语言如"动态追踪无痕""no-W""特调粉底液真隐形"[2] - 市场推出针对性商品修正身体"问题",如遮挡三角区的安全裤、内嵌护垫的瑜伽健身专用内裤[3][5] 身体规训与商品化 - 通过羞辱性词汇(如"骆驼趾""鲍鱼线")将女性身体自然轮廓妖魔化,并借低位镜头偷拍强化可见性[5] - 电影《芭比》通过让角色体验真实身体感受,对"完美女性"神话提出隐性抗议[5] - 女性面临"标准身体"想象压力,从紧身裤下的"尴尬线"到脸部"平整度",不完美被视为需处理的问题[6] 时尚符号与社会身份 - 服装符号功能空前放大,穿什么、如何搭配成为划分立场、宣告身份和道德判断的视觉宣言[7] - MAGA棒球帽以红底白字设计传递政治主张,成为威权主义服饰符号的极端案例[7][8] - 男性通过服饰与语言羞辱女性(如嘲笑希拉里戴假发),而女性穿着常面临社会判断关卡[8][9][10] 女性化元素回归争议 - 女性化符号(头巾、蕾丝、荷叶边)回归,但被重新包装为"酷""松弛"甚至觉醒象征[16][18] - 传统女性符号(束身衣、高领衣、收腰长裙)历史上曾用于压迫,但现代选择应尊重个体表达自由[19] - 性别研究者主张拿回对"美"的话语权,而非贬低其他女性对美的表达和理解[20] 经济周期与审美关联 - "经济上行的美"反映千禧年代审美多元性与社会确定性,但实际体验存在阶层差异[25][27][29] - 普通女性在经济转型期面临机会缺失,审美与权力绑定导致上行期美学成为特定阶层特权[27][29][30] - 提出能否创造不受经济周期和阶层规训的"新美学"问题[30] 穿衣表达与集体认同 - "上班恶心穿搭"和"普通硬核风"兴起,优衣库式穿搭被视为对成年生活保障缺失的补偿[31] - 穿衣表达背后反映对集体认同的消失,如公司共同体瓦解导致员工拒绝职业装规范[31][32] - 大学生和职场人普遍缺乏现实社交安全感,转向线上身份构建,进一步削弱现实穿搭动机[32] 社交媒体与自我认同 - 社交媒体将私人生活细节(内衣、洗护用品、健身计划)公开化并赋予政治意味[33] - 自我认同被量化为粉丝数、浏览量,用户通过多账号实现"人格分舱管理",平均使用17个标签定义自己[35][37] - UGC内容成为生产资料,博主生活细节被商家商业化,平台垂类标签固化身份[38][39] KOL营销策略批判 - 社交媒体营造名人与普通人虚假相似性,暗示通过购买产品即可实现理想生活[39] - KOL将"女性友谊"打造为营销策略,通过亲密称呼(如"宝宝们")和生活方式展示实现销售转化[40] - 内容策略先贬低用户需求再提供解决方案,形成"制造需求-提供产品"的消费循环[41] 技术滤镜与身体感知 - AI算法推动"拍不出废片"成为手机默认设置,技术滤镜与审美规训交织扭曲身体真实感知[42] - 美颜滤镜符合社会建构的"白瘦幼"模板,如"优雅地老去"隐含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要求[44][45] - 虚拟身体反客为主,用户从"我是谁"转向"别人怎么看我",甚至追求匹配美颜后的形象[46] 快时尚产业劳动力现状 - 快时尚依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品牌通过外包至发展中国家获取低廉劳动力[48][49] - 全球快时尚劳动力80%为18-34岁年轻女性,但中国年轻女性更倾向选择美容美甲等行业[52] - 制衣厂女工每日工作时间超12小时,低端女装利润薄,劳动价值按元和角计算(如钉扣每件五毛钱)[50] 产业链恶性竞争 - 工厂陷入"生产亏钱、不生产也亏钱"困境,机器运转需以极低价格维持订单[53][55] - 工人月薪5000-8000元且两年未涨,工作不稳定导致部分人选择网约车副业贴补家用[56][57] - 行业抄袭成风,原创不赚钱,仿版通过AI换脸、抄袭款式的商战模式占据市场[57][58][59] 电商平台责任与消费者角色 - 电商价格战导致女装行业质量差、货不对板,平台算法推动"一键搜低价同款"加剧恶性循环[61][62] - 低价逻辑下,低成本高退货模式(如9.9元商品成本5.9元,卖100件退90件仍盈利)挤压高品质产品生存空间[62] - 消费者可通过集体行动(如填写建议卡促使航空公司允许女乘务员穿平底鞋)推动行业改进[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