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7月非银存款同比激增 居民存款入市信号增强
搜狐财经·2025-08-15 00:49

核心观点 - 居民存款向非银金融机构转移趋势显著 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居民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 形成结构性"跷跷板效应" [1][2] - 资金活化程度提升 M1增速连续三个月明显回升至5.6% M1-M2剪刀差收窄至-3.2% 反映定期存款向活期转化 [2][3] - 超额储蓄规模约4.25万亿元 在存款利率下调、资产荒及资本市场政策驱动下 金融资产成为资金主要承接方向 [5][6] 存款结构变化 - 7月非银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1-7月累计多增4.69万亿元 [1][2] - 同期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主因银行年中考核结束及股市上行推动理财回流 [1][2] - 理财规模达30万亿元 但含权益理财占比较低 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债市及期货市场 [2][5] 货币供应特征 - M2增速超预期升至8.8% 较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 与信贷增速出现背离 [2] - M1增速较上月提高1.0个百分点至5.6% 连续三个月回升 反映企业和居民投资消费活跃度改善 [2][3] - 支付宝、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活钱"纳入M1统计 进一步印证资金活性增强 [3] 存款迁移潜力 - 2025年定期存款到期规模约105万亿元 2026年及之后到期66万亿元 庞大基数提供潜在流动性支撑 [4][5] - 2020年以来居民超额储蓄约4.25万亿元 因风险偏好未根本改善及替代渠道不足 尚未形成明显搬家趋势 [5][6] - 需通过优化制度、丰富产品及稳定预期 引导居民从"被动搬家"转向"主动配置" [6] 政策环境影响 - 财政贴息政策落地 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贷款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 相当于定向降息 [8] - 贴息政策降低总量宽松工具必要性 结构性政策精准发力避免资金空转 压缩全面降息空间 [8] - 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释放积极财政效应 叠加外需压力减轻 三季度降准降息必要性较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