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贴息“定向”经办 更多金融机构期盼入围
上海证券报·2025-08-15 02:23
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 - 23家金融机构被选为消费贷贴息政策经办机构 包括6家国有大行 12家股份制银行和5家消费金融公司(微众银行 蚂蚁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 兴业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2][3] - 政策旨在通过财政贴息降低信贷成本 快速惠及居民消费 但政策期限暂定为1年[2][4] - 政策覆盖范围后续可能扩大 财政部将评估效果并研究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8] 对消费信贷市场格局的影响 - 入围机构凭借贴息政策获得价格优势 预计将提高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在消费贷领域的市场占有率[4] - 未入围的地方银行和信用卡机构面临客户流失风险 农商行担忧失去存量优质客户 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预计业务规模将受冲击[4] - 消费金融公司首次被纳入贴息名单 政策覆盖线上线下及不同收入人群 增强普惠性[3] 经办机构的运营挑战与合规要求 - 银行需简化业务流程 农业银行通过系统自动识别消费交易或人工审核发票方式实施贴息[7] - 资金流向监测成为核心挑战 需精准识别真实消费行为 防止套利(如低息贷款置换按揭或进入股市)[5][7] - 银行需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贷前信用评估和贷后风险监测 压实主体责任[7] 政策扩展空间与地方协同机会 - 央地财政协同留有空间 鼓励地方财政部门对属地金融机构发放消费贷给予贴息支持[8] - 地方已有先例(如四川省2023年对四类商品消费贷按年利率1.5% 单笔不超过3000元贴息) 有效促进贷款投放和消费增长[8] - 专家建议加强央地协同扩大贴息政策覆盖面和可得性 未入围机构后续可能获得新机会[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