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我国电力空间信息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核心成果由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主导研发并落地应用 [1] -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9.2% [1] - 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114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4%,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达到23.7% [1] 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挑战 - 新能源高渗透带来调控压力,新能源发电潜力受环境影响,模型难以精准量化,功率大幅波动 [1] - 风光资源分布广域离散,传统监测无法全域实时感知 [1] - 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对电网影响增大,灾害发生后,电网应急处置难度增大 [1] 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优势 - 空间信息技术以其空天地立体化、通导遥一体化、服务智能化的显著优势,成为电力系统广域性、复杂性、环境敏感性等挑战破局的核心方向 [2] - 构建起覆盖"天基—空基—地面"的电力空间信息技术体系,全面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在调度运行、生产运维、应急处置、数字化建设等核心领域的变革 [2] - "天基慧眼"虚拟星座服务已整合141颗遥感卫星资源,实现跨平台协同调度,解决卫星遥感服务电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 - 低空领域构建起"直升机航巡+中大型无人机"的立体巡检网络,完成青藏高原四大联网工程骨干网架航空巡检100%覆盖 [2]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将持续深化虚拟遥感卫星数据服务、低空服务智能化等核心任务,推动构建"空间技术+电力"产业生态 [3] - 当前空间信息技术领域标准研制工作的进展明显落后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低空信息化、空中交通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标准不完善甚至空白的问题 [3] - 建议针对无人机、卫星等空间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系统性地制定标准规范体系,开展全面的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 [3] - 要融合无人机、遥感、卫星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类空间信息技术,为电力系统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3]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经济日报·2025-08-15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