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两山”20年山东实践丨黄河入鲁第一村,“变”出滩头好日子
齐鲁晚报·2025-08-15 08:47

文章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山东东明县黄河沿岸地区得到成功实践,生态改善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1][7] - 鲁豫两省通过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跨省协同治理,确保黄河水质稳定达标,该模式具有开创性和可复制性 [9][12] - 生态红利具体体现在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当地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收入增长 [5][7][11] 生态环境改善 - 黄河水质显著提升,水中溶解氧达8.5毫克/升,PH值7.6,全部达标 [8] - 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从“飞沙窝”变为“鸟的天堂”,每年超十万只候鸟歇脚,2024年首次观测到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珍稀鸟类 [7] - 黄河沿岸植被恢复,河南长垣建设黄河生态护岸24.8公里,恢复水生植被13.96公顷,有效抑制风沙 [5][9]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黎明新村居民依托改善后的黄河生态开办农家乐,旅游收入超过外出务工 [7] - 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吸引大量游客,周末停车场停满包括山东鲁R、河南豫A、豫J等外地车辆 [7] - 滩区迁建后,村民从依赖盐碱地农业转向生态旅游,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7] 政策与机制创新 - 2021年山东与河南签订黄河流域首个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协议规定水质达标即进行资金补偿 [9] - 第一轮协议中,山东因黄河入鲁水质达Ⅱ类标准以上,向河南支付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9] - 2023年底签订第二轮补偿协议(2023-2025年),将水质类别补偿由年度达标调整为月度达标,并增加总氮指标 [9] - 截至2024年7月,山东四年累计向河南兑现补偿资金2.5亿元 [11] - 该机制已在全国推广,24个省份建立了30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