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琼崖日军投降前后——侵略者的末路
海南日报·2025-08-15 11:23

日军投降背景 - 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场节节失利,虽通过豫湘桂会战打通大陆交通线,但战线延长导致颓势显露[10] - 海南岛日军防卫力量从陆军第23独立混成旅团(1945年1月进驻)撤至广东(1945年5月),仅剩5个海军陆战队驻守[10] - 日军垂死挣扎,1945年2月起在海南岛部署自杀性快艇部队"震洋队"(第32、33、103队),使用前部装炸药的震洋艇,但未实际作战即投降[10][5][6] 日军战时经济困境 - 1943年后日军实施"现地自给"计划,但海南岛生铁生产仅400吨(1944年停产),水泥厂因原料不足未能实现月产3000吨目标[11] - 煤炭运输受阻导致1944年4月后石碌铁矿列车停运,铁矿开采持续至1945年1月(明知矿石无法运往日本)[11] - 1945年6月日军分流铁矿职员至"自主防卫队"和生产队,但种植生产仅开展1个多月即因投降终止[12] 琼崖抗日独立纵队行动 - 1944年12月中共琼崖特委发布反攻指示,1945年8月23日得知日本投降后立即命令部队收缴敌伪武装[13] - 解放儋县、昌江两城及170余村镇,包围那大、金江、北黎据点,迫使琼山县伪军百余人投降,至10月中旬控制全岛2/3面积[14] 日军投降后续 - 海南岛49400名日军和5800名侨民中,1946年4月前绝大部分遣返,86人留用(如工程师伊藤博明),100名战犯送上海审判[14] - 台湾籍人员21122人中,15067名警察队成员移交中国,遣返持续至1949年,部分留在石碌铁矿等地[16] 历史文物证据 - 海南警备府司令伍贺启次郎的海军军刀(现存军事博物馆)为投降时交予国民党第46军军长韩练成,1959年捐赠[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