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与业务 - 公司由华人科学家陈维良于2020年9月在上海发起成立 核心团队平均拥有近20年高性能GPU产品研发经验 曾主导十多款世界主流GPU产品研发及量产 [2] - 主营业务为研发 设计和销售应用于AI训练和推理 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全栈GPU产品 并提供配套软件与计算平台 [2] - 公司计划到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募资39亿元 [1] 财务状况与经营表现 - 近三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 2022年亏损 2023年亏损 2024年亏损 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2.33亿元 [1][7] - 营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曦云C500系列 2024年该产品销售额超5亿元 占公司营收69%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超3亿元 占营收98% [3] - 营收规模快速扩张 2022年营收42万元 2023年5302万元 2024年猛增至7.43亿元 三年合计不足8亿元 [7] - 研发投入巨大 三年研发投入超过22亿元 远高于同期营收规模 [7] 产品结构与市场表现 - 当前主要营收来源为2023年推出的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 2023年销售额1547万元 2024年实现量产后销售额超5亿元 [3] - 早期产品包括智算推理芯片曦思N100系列和IP授权业务 2025年第一季度这两块业务销售额合计不足500万元 营收占比不到2% [3] - 公司坦言存在产品单一风险 若曦云C500系列市场需求下降将导致经营业绩下滑 [3] 行业竞争格局 - GPU芯片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 英伟达2023年GPU出货量约376万颗 市场份额约98% 2024年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为70% [8] - 国内同行包括GPU芯片设计公司海光信息 摩尔线程 天数智芯 壁仞科技等 以及ASIC/DSA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 华为海思 昆仑芯 燧原科技等 [9] - 2024年公司营收7.43亿元 超过已上市同行景嘉微4.66亿元和龙芯中科5.04亿元 但与AMD 1850亿元和英伟达9362亿元营收规模差距巨大 [9] 融资与估值情况 - 公司成立后进行8轮融资 金额超过20亿元 投资方包括上海科创基金 浦东资本 国调基金等国有资本 以及红杉中国 经纬创投 真格基金 混沌资本等创投资金 [4] - 公司估值超百亿元 根据胡润榜单估值为210亿元 [6] - 同业公司估值较高 摩尔线程估值255亿元 燧原科技估值160亿元 壁仞科技估值155亿元 [6] 行业发展与国产替代机遇 - 2024年中国GPU芯片市场规模约1073亿元 同比增长33% [9] - 出口管制政策将为中国GPU芯片市场创造较大供给缺口 下游采购有望转移至国产厂商 [9] - 国产替代加速 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品牌渗透率约30% [8] - 行业技术路径主要分为GPU和ASIC/DSA两种 GPU路线公司包括英伟达 海光信息 沐曦股份 摩尔线程等 ASIC/DSA路线公司包括寒武纪 华为海思 昆仑芯 燧原科技等 [5] IPO进程与同业比较 - 公司IPO申请于2024年6月30日被受理 与摩尔线程同期申请科创板上市 [6] - 同业公司寒武纪2022-2024年合计亏损超过25亿元 摩尔线程同期亏损超过50亿元 [7] - 同业公司普遍面临研发支出高 短期收入少的盈利困境 摩尔线程三年营收合计不到6亿元 同期研发投入超过38亿元 [7]
超百亿估值,红杉入局这家国产芯片
36氪·2025-08-15 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