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指数基金成了 “香饽饽”,主动管理难道要 “凉了”?
搜狐财经·2025-08-15 20:32

公募基金行业生态变化 - 2019年公募基金快速发展,"明星基金"和"买股不如买基"观念盛行 [2] - 2021年起ETF资金加速流入,2024年末被动指数规模反超主动股票基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40% [2] - 2022-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经历净值回撤和规模收缩,而被动指数基金规模大幅上涨 [3] 指数化投资动因与优势 - β代表市场平均收益(如沪深300指数年涨10%即为β收益),指数基金通过跟踪β获取市场收益 [2] - 指数基金持仓透明、风格稳健、费率低廉,ETF具备场内交易优势可快速响应行情 [10] - 近5年被动指数型基金复权净值增长均值为7.43%,最大回撤均值-29.17%,优于主动基金 [7] 主被动基金业绩对比 - 近1年被动指数型基金平均收益35.78%,增强型37.66%,均高于普通股票型(34.87%)和偏股混合型(34.35%) [7] - 近5年TOP5指数基金中招商中证煤炭A涨幅128.69%,国泰中证煤炭ETF涨幅125.46% [9] - 主动基金中仍有佼佼者:近1年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涨幅212.25%,近5年金元顺安元启涨幅257.26% [16] 主被动基金互补性 - 牛市初期指数基金广泛覆盖市场普涨,牛市后期主动基金通过选股可能实现超额回报 [18] - 指数编制依赖主动管理(成分股筛选和权重分配),被动投资并非完全脱离主动决策 [14] - α收益为零和博弈,弱势投资者逐渐转向β收益,但优质主动基金仍能创造显著超额收益 [11][12][15] 资管行业影响 - 被动投资提升β定价效率但削弱个股α定价能力,需更多资金维持α定价效率 [19] - 被动化浪潮下主动管理行业优胜劣汰加剧,基金经理需更重视β赛道选择和α能力深化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