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来登品牌现状 - 广东地区喜来登酒店暑期价格跌至中档连锁品牌区间 中山喜来登3天2晚699元(折合每晚不到350元) 佛山顺德喜来登487元起 惠州喜来登449元起 [2][5][6] - 温州喜来登业主公司2024年营收6068万元 亏损2473万元 每收入2.5元就亏损1元 总资产25亿元但净资产为负1.5亿元 [11] - 多地出现"去喜来登化"现象 宜昌喜来登项目从规划文件中消失 上海虹口三至喜来登更名 澳门喜来登被摘牌 [14][16][19] 品牌衰落原因 - 中国房地产经济收敛导致开发商减少长期投资 国企业主偏好个性品牌 民企业主倾向自营管理 [36][37] - 万豪收购喜达屋后品牌定位模糊 既非高端奢华也非年轻潮牌 缺乏明确市场定位 [43][44] - 国内中高端连锁品牌(亚朵/全季等)向上挤压 提供更低价格更新体验 业主更愿选择本土品牌 [47][48] 历史发展轨迹 - 1985年首次进入中国(北京长城喜来登) 1990-2010年成为地产开发标配品牌 高峰期是地产黄金时代的缩影 [31][32][33] - 2016年万豪收购后推出"Sheraton Transformation Vision"计划 但遭遇业主质疑改造效果 翻新计划推进困难 [41][42] - 产品老化严重 用户评价两极分化 重庆喜来登被描述为"金色外衣下的糟粕" 镇江喜来登被指"垂垂老矣" [20] 市场竞争态势 - 海外市场依靠早期布局形成地段优势 如美国迪士尼周边/墨西哥城改革大道/斯德哥尔摩中央车站等核心位置 [52][54][56] - 国内市场价格体系崩塌 成本结构维持五星级标准但实际体验与中端品牌趋同 陷入恶性循环 [63][64] - 年轻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和特色体验 OTA平台排序机制加剧品牌竞争压力 [46][65]
喜来登在中国是怎么没落的?
虎嗅·2025-08-17 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