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广东最新通报:新增830例,分布在16个地市
南方都市报·2025-08-17 17:31

疫情数据与分布 - 2025年8月10日至16日广东省新增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1] - 病例分布:佛山644例(占比77.6%)、广州85例(10.2%)、湛江22例(2.7%)、深圳和惠州各16例(1.9%)、珠海10例(1.2%)、潮州9例(1.1%)、东莞7例(0.8%)、清远5例(0.6%)、中山和云浮各4例(0.5%)、江门/梅州/河源各2例(0.2%)、肇庆/阳江各1例(0.1%) [1] 疾病传播机制 - 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通过白纹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 [4] - 传播路径:叮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毒在蚊体内繁殖2-10天→叮咬健康人 [4] - 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传播速度快 [4] - 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 [4] 临床症状 - 高热:体温可达39℃+,持续1-7天,可能出现"双峰热"现象 [6] - 皮疹:红色斑丘疹或紫癜,多出现在发病后2-5天,分布于躯干/四肢/手掌/足底 [6] - 关节痛:腕关节受压剧痛为特征,1-3周缓解,主要影响手腕/脚踝/手指等小关节 [6] 疾病预后与高危人群 - 多数患者1-2周自愈并获得持久免疫力 [8] - 高危人群: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8] - 可能并发症:长期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出血/脑炎(极少数)、死亡率极低但非零 [8] 防控措施 - 核心防控:清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灭成蚊、防叮咬 [1] - 具体行动:挂蚊帐/装纱窗/点蚊香/涂驱蚊水,实施"1130"防蚊灭蚊行动(1分钟清积水/每周大扫除/3分钟排查孳生地) [2] - 隔离措施:患者需防蚊隔离,防止病毒通过蚊虫二次传播 [9] 治疗原则 - 无特效药,主要对症治疗:退热/关节止痛/缓解皮疹瘙痒 [9] - 治疗建议:卧床休息、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儿童禁用含水杨酸药物) [9] - 严重关节疼痛可使用镇痛药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