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保障揭秘|如何保障人形机器人充电安全?组委会“机弹分离”探索充电管理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赛事保障 -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共500余机器人参与,产生26枚金牌 [1] - 赛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等联合主办,北京国资公司旗下北奥集团等负责执行服务保障 [3] - 北奥集团此前完成2022北京冬奥会保障任务,此次涉足机器人赛事运营领域,拓展科技与体育融合的新业务 [4][16] 电池充电管理创新 - 采用"机弹分离"模式,电池单独存储登记,充电后安全返还机器人使用 [2][7] - 部署40台充电柜共360个充电口,分布在B1赛队工作区(20台)、3号训练基地(6台)、熊猫眼基地(6-8台) [8] - 每台充电柜24小时专人值守,支持9台电池同时充电,配备散热报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10] - 每小时集中报备充电情况,赛事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 [14] 充电安全技术细节 - 认证电池(3C/CE标准)在B1地下充电区运行,自研电池安排在室外熊猫眼基地并配备二氧化碳灭火器 [11] - 设置安全负荷运转值,如3号基地6台柜子最多充36台电池(理论容量54台)以保障安全 [13] - 充电区设计4个紧急通道,赛前进行安全培训,与消防部门实时联动处理突发情况 [12][15] 行业影响与研发协同 - 赛事经验反馈至电池研发环节,帮助优化锂电池充电安全标准 [15] - 北奥集团通过此类科技赛事积累运营经验,为未来承接融合型赛事奠定基础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