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赛事保障揭秘|机器人赛事规则如何制定?对话裁判代表张继东

赛事概况 -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8月17日闭幕 共产生26枚金牌 吸引全球16个国家280支队伍500余台机器人参赛 [1] - 运动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等联合主办 北京国资公司承办并全程保障 [1] - 赛事涵盖21个主体项目和5个外围项目 规则制定充分考虑技术发展和未来应用 [8] 规则创新 - 赛事规则为全球首创 无经验可借鉴 武术等项目规则从零开始制定 [1][5] - 武术规则采用"10+X"评分体系 基础分10分 额外动作赋予X分值以拉开差距 [6] - 突破人类赛事10分上限 鼓励参赛队伍编排更多武术动作 [6] 技术挑战 - 机器人需在10分钟内自主完成拳法、腿法、器械模拟等武术动作 上肢动作流畅但下肢协调仍存难度 [5][6] - 武术动作需编程师同步控制 单个动作需重复多次才能保持稳定 [6] - 裁判组提供文字版、照片和视频技术标准 要求参赛队伍严格遵循武术规范 [7] 裁判体系 - 裁判阵容包括国家级以上武术裁判和国际级技术代表 属行业顶级配置 [7] - 现场评判强调动作功力、功法、节奏和力点 对赛事组织和尺度把握要求极高 [7] - 规则制定过程中与工程师团队持续沟通 未来将优化动作编排建议 [7] 行业影响 - 北奥集团凭借"双奥"服务经验主导规则制定 积累人形机器人赛事标准化经验 [8] - 通过联合信息化部门、体育专家和厂商论证 推动赛事规则与科技水平同步发展 [8] - 预计未来规则将更详细公正 促进人形机器人运动技术迭代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