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与激励 - 北京市朝阳区对在国内外主流ESG评级中获得A级及以上或同等水平级别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1] - 除朝阳区外,上海、深圳、苏州、厦门、邯郸、天津等地近两年也发布了ESG相关部署和激励政策 [4] - 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应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4] ESG评级现状与趋势 - 截至2024年底,沪市共有342家上市公司被纳入MSCI ESG评级,其中100家公司评级提升,10家跃升2-3个等级,8家获得AAA级,AAA-A等级公司数量增至52家 [3] - 截至5月底,22%的沪市上市公司中证ESG评级较上年同期上升,超七成获AAA-BB级,两成获AAA-A级 [3] - AA级与AAA级企业占比从2020年的1.4%提升至8.9%,主要集中在金融、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消费与科技行业 [3] - 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公司ESG评级提升动能强劲,计算机、电子领域企业表现突出 [3] - 按照申万行业分类,ESG平均得分高的行业主要包括银行、公用事业、非银金融等 [3] A级企业特征与挑战 - A级企业呈现"高增长、高附加值、低污染"特征 [2][3] - 不同评级机构对A级的定义存在差异,商道融绿将A+、A级企业定义为具备优秀ESG综合管理水平,过去三年未出现或仅出现个别轻微风险事件 [2] - 企业在信息披露质量、治理架构、数据治理方面仍存短板,部分企业未开展气候情景分析、缺乏量化目标、未盘查温室气体范围3排放情况 [4] - 企业ESG报告第三方鉴证比例不高,2025年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中开展ESG鉴证、审验的比例不足5% [5] 评级体系差异与问题 - 不同国别、不同背景的ESG评级机构在评级理念与构建评级体系时指标侧重各异,导致评级结果相互"打架" [6] - 国内外治理体系差异导致部分国际机构的ESG评级方法和逻辑在评估中国企业时适用性有限 [6] - A股上市公司关注的乡村振兴等议题在国际ESG评级体系中权重占比较低,而供应链劳工准则、生物多样性等高权重议题在A股上市公司中受重视程度不足 [6] - 市场缺乏统一、清晰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导致数据口径不一、质量参差 [6] 提升路径与建议 - 企业应通过"以管理提升为核心、信息披露为手段、ESG评级结果为目标"的策略提升ESG评级表现 [7] - 采用第三方鉴证,提升数据治理水平是保障ESG信息披露有效和可靠的基本要求 [7] - 企业可关注国际前沿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力争在碳排放、绿色技术方面领先市场 [7] - 国际ESG评级机构应重点提升对中国市场的覆盖率,国内ESG评级机构应重点增强独立性,提升方法透明度 [8] - 监管部门应持续完善出台切合中国实际、符合资本市场需求、兼顾不同行业特点的ESG信披指引 [8] - 地方政府可在企业培育、评优推荐、税收优惠、招投标、监管审核、招商引资、企业融资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激励措施 [8]
从“合规答卷”到“价值引擎”ESG评级冲A竞速赛升温
中国证券报·2025-08-18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