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00分也能上“本科”?警惕社交媒体精准“钓鱼”
中国青年报·2025-08-18 05:39

虚假招生现象 - 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全日制在校学习4年""毕业获得本科学历"等话术吸引考生报名,并收取上万元的高额学费 [1] - 利用不同教育类型,故意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是蒙骗考生和家长的"重灾区" [1] - 招生话术从线下招生和电话宣传,升级到利用社交媒体精准定位目标群体 [1] 招生手段 - 通过社交媒体发布"高考二三百分,有没有搭子一起找学校?"等评论,利用平台算法吸引潜在招生对象 [5] - 招生机构要求电话员"学生和家长不问的就不说,只说'好'的",模糊学历性质 [8] - 招生话术手册详细列举考生教育背景和家长性格特点,制定针对性应对方案 [9] 经济利益 - 自考本科助学班一年的学费是19800元 [10] - 成功招入一个学生并且一个月内没有退学,电话员能提成500元 [10] - 机构从不同渠道购买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信息,每条10-15元 [10] 教育形式混淆 - 自考本科助学班宣传"全日制在校读4年",但最终获得的是非全日制学历 [7] - 机构故意把"全日制"学习方式与"全日制学历"进行混淆 [7] - 毕业证上明确标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统招本科不同 [8] 行业乱象 - 招生办公环境简陋,大量电话员以"某某大学招生办"名义进行虚假宣传 [10] - 招生人员包括大学生、应届生甚至未成年人,冒充学长学姐进行招生 [10] - 部分招生人员利用感情手段,与学生谈恋爱以增加入学概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