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规制职业索赔 营造良好环境
经济日报·2025-08-18 06:23

职业索赔现象特征 - 职业索赔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 挤占行政和司法资源并干扰正常市场秩序[1] - 职业索赔呈现专业化团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趋势 从线下向线上电商领域转移[2] - 职业索赔惯用套路包括购买产品后通过投诉举报信息公开信访复议和诉讼等渠道施压[2] 职业索赔影响 - 2023年上海市职业索赔投诉总量达24.6万件 其中年投诉量超10件的近8000人[2] - 存在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372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的极端案例[2] - 职业索赔导致企业因举证难周期长等因素选择息事宁人 即便胜诉也会影响消费者信任[3] 应对措施建议 - 需要通过立法立规区别消费者和职业索赔人 分类分级适用惩罚性赔偿[3] - 建议建立投诉举报异常名录 加强技术防控和全流程管控[3][4] - 企业需强化守法水平和责任意识 减少广告宣传和标识标签等领域的违法行为[4][5] 多方协同治理 - 规制职业索赔需要立法司法行政部门及企业平台等社会各方面同向发力[1][4] - 应理性看待职业索赔 既承认其阶段性价值也要警惕异化风险[1][5] - 需充分发挥消保委和监管学会的桥梁作用 营造应对职业索赔的共识与氛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