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旨在通过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带动广义信贷扩张和基建投资增长 首批规模预计5000亿元 有望在2024年三季度落地实施 其设计融合"准财政+宽货币"双重功能 与2015-16年PSL工具具有相似性但融资机制和覆盖领域存在差异 [1][4][16] 广义财政扩张态势 - 2024年1-6月中央加地方政府财政总支出同比增长8.9% 显著高于去年同期-2.8%的增速 且超出同期名义GDP增速4.3个百分点 体现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增强 [6][7][9] - 2024年前7个月国债加地方债净发行占全年总额度比例达56% 较去年同期的45%明显提升 其中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达全年额度63.1% 快于去年同期的45.5% [7] - 地方政府化债进度加快 前7个月发行置换债1.88万亿元 占年度计划2万亿元额度的92% 发行用于化债的特殊专项债7954亿元 占8000亿元总额度的94.4% [8] 准财政政策体系特征 - 中国准财政体系包含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地方平台及政策性银行等多方主体 其扩张可通过政府债发行 政策性银行扩表及地方平台加杠杆实现 [10][11] - 2015-18年通过地方债置换 央行PSL和政策性银行扩表等多重手段 推动基建投资与地产周期回升 期间地方政府共计发行13.7万亿元置换债 相当于2015年GDP的20% [11][13] - 央地财政不平衡问题凸显 地方政府以54%的收入占比承担86%的支出责任 2017年以来地方财政收支差距持续扩大 [13]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设计 - 工具首批规模5000亿元 通过三大政策性银行下设基金公司以股东借款或股权投资方式运作 资金占项目资本金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 重点领域可提升至80% [2][17] - 投资期限5年以上 经中央财政贴息后利率约为2.5% 低于2024年二季度加权平均贷款利率3.3% 主要支持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等八大领域 [2][17][19] - 资金可能通过发行政金债或央行类似PSL的再贷款工具募集 预计9月底前完成投放 且可能向广东 浙江 山东等经济大省倾斜 [18][20][21] 与历史PSL工具对比 - 新型工具与PSL均体现"准财政+宽货币"功能 但PSL属于基础货币投放 乘数效应可达货币乘数8.9倍 而新型工具主要通过信贷派生机制 杠杆倍数约为3-6倍 [3][23][24] - PSL主要支持传统基建及棚改项目 而新型工具覆盖领域更广 包含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且投放节奏更快 [22][25] - 当前政金债利率低于1.7% 较PSL利率2%更具成本优势 但若市场利率上行 不排除央行通过再贷款方式提供支持 [22][27] 政策效果评估 - 若全部由央行通过PSL机制提供资金 可带动基础货币扩张5000亿元 按货币乘数8.9倍计算 有望拉动广义信贷扩张约4.4万亿元 相当于2024年社融存量的1.1% [4][27] - 若通过增发金融债融资 预计带动1.5-3万亿元信贷扩张 相当于2024年贷款存量的0.6%-1.2% 对基建投资拉动倍数约为3-6倍 [4][28][29] - 5000亿元工具若在年内形成实物工作量 预计拉动2024年基建投资增速约2个百分点 参考2022年7400亿元工具撬动5.7倍投资 为当年固投增长贡献7.4个百分点 [4][28][29] 实施进展与观察指标 - 发改委于8月1日明确表示将加快设立投放工具 各地项目储备工作已启动 可通过社融环比增速 PSL净投放 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及基建高频指标跟踪实施效果 [16][26][30] - 2024年前5个月国开行已发放城市更新领域贷款5751亿元 对应国开债净发行同比多增4556亿元 [28]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助力“准财政”扩张
搜狐财经·2025-08-18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