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运作模式 - 产业链已形成严密协作网络,包括介绍人锁定潜在背债人、实操中介团队负责包装身份和办理贷款,"白户"负责最终背债 [1] - 某些专业团伙实现规模化作业,能套取银行上亿元资金,例如有团伙累计骗取银行贷款超过2亿元 [1][8] - 中介网络庞杂,背债人需接触超过10名中介,包括"介绍人"、"渠道商"和负责"实操"的中介,信息在百人微信推荐群内流转 [6] 职业背债人群体特征 - 职业背债人构成复杂,包括低收入群体、失业者以及资金链困难的小微企业主 [2] - 背债人被中介流水线操作,通过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等,被包装成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 [3][4] - 背债人主要动机为获取高额报酬,例如有案例承诺"3个月赚200万",但实际到手酬劳远低于承诺 [2][9] 主要操作手法与规模 - 操作手法主要为"包装贷",通过编造虚假工作单位、住址,伪造公积金缴纳记录等方式骗取贷款 [7][8] - 债务主要来自三类硬资产:房产、车辆及企业债务,通过"高评高贷"套取首笔资金后,再以名下资产继续申请多笔贷款 [8] - 骗贷规模巨大,有案例显示单个团伙骗取上海某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共计1110万元,另一团伙实际骗得贷款8000余万元 [8] 利益分配与资金流向 - 中介抽取绝大部分资金作为佣金,根据上海案例,贷款到账后中介抽取60%左右佣金,背债人到手的钱不足40% [1][9] - 背债人实际到手酬劳有限,例如有背债人背上200余万元债务,但实际到手不足20万元,与五五分成的承诺相去甚远 [9] - 在具体交易中,有案例显示扣除购房成本后套取的120万元资金并未给到背债人,而是全部落入中介口袋 [10] 法律后果与量刑 - 职业背债人帮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 [10] - 近期判例显示,组织背债的中介判刑多在十年以上,例如上海案例中4名贷款中介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9个月至12年不等 [11][12] - 职业背债人也需承担刑事责任,上海案例中30名借款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3个月至2年半不等 [12]
多地密集披露职业背债人案例:产业链分工明确,有的骗贷上亿
第一财经·2025-08-18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