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转型背景 - 中国医药行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 2015年药品审批改革将新药审核时间从平均3年缩短至60天[2] - 2018年药品集采推动仿制药平均采购价格大幅下降 仿制药高利润时代终结[2] - 行业通过"以仿养创 以仿促创 仿中有创 仿创结合"模式实现转型[1] 企业转型案例 - 恒瑞医药2018年仿制药收入占比近九成 2024年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40亿元(不含许可交易)同比增长30.60% 占总收入一半以上[2] - 石药集团 翰森制药等传统仿制药企在创新药领域取得不俗表现并斩获重磅BD大单[2] - 奥赛康2019年消化药营收33.66亿元占总营收74.50% 2024年消化类产品营收降至2.70亿元占比15.18%[3] - 奥赛康2025年1月实现首个1类创新药获批 计划未来三年每年获批1个1类创新药 同时保持仿制药管线研发 预计2025年5个仿制药品种获批[4] 转型模式与协同效应 - 企业通过仿制药迭代更新保障现金流稳定 减少对资本市场融资依赖[4] - 山东创新药物研发公司将研发路径转变为"以仿养创 以仿促创 仿中有创 仿创结合"[4] - 仿制药经营经验有助于创新药商业化 降低未来商业化风险[5] - 仿制药积累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生网络是创新药商业化宝贵资产[5] 转型挑战与风险 - 创新药研发存在"三个10"特征:耗时10年 耗资10亿美元(含研发失败成本) 成功率不足10%[6] - 嘉和生物2023年创新药PD-1杰诺单抗上市申请被拒 导致8年研发投入失败[6] - 迈威生物2017年成立后连续8年亏损 累计亏损超57亿元 最近三年亏损合计超30亿元[6] - 仿制药"跟随式研发"与创新药"颠覆性探索"存在本质差异 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需调整[7] - 缺乏创新基因的药企需付出高昂代价 忽视创新药研发所需庞大资源及时间周期[7]
老树发新芽 医药行业“仿转创”迎来收获季
证券时报·2025-08-19 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