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重大工程推进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⑤
中国环境报·2025-08-19 08:19

政策核心与定位 - 中国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七大工程、24个项目,标志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战略构想到系统落地的跃升 [1] - 政策旨在以工程化手段夯实保护基础,推动生物多样性高水平保护,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1] - 政策设计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引领性、融合性和国际化五大特征,着力解决多部门职责交叉问题并积极对接“昆蒙框架”监测指标 [2] 七大工程具体布局 - 七大工程包括就地保护与生境修复、迁地保护与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可持续利用、评估体系、协同及主流化工程 [4] - 就地保护工程聚焦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修复,推动国家公园和生态廊道建设 [4] - 可持续利用工程覆盖城市、乡村、企业等主体,推动生物资源惠益分享和生物多样性友好型产业发展 [4] -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将重点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社区、绿色园区和生态小微空间,并构建智能监测系统 [5] - 企业方面将通过工商业保护联盟带动头部企业参与评估、ESG信息披露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形成保护闭环 [5]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建设 - 行业将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推动遥感、AI识别、eDNA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解决当前人工监测覆盖率低、周期长的问题 [6] - 具体技术应用包括部署无人机和图像识别模型实现植物种类智能识别,利用遥感数据追踪湿地动态变化,以及通过eDNA技术进行入侵物种早期识别 [6] - 将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集成各类数据并联通自然保护地与国土空间平台,构建共享协同的数字中枢 [7] 实施保障与多元协同 - 提出5项保障机制,包括建立动态管理制度、推动协调机制实体化、开展分区试点、健全资金保障体系及加强人才和组织保障 [8] - 资金保障体系将设立国家专项资金,并鼓励绿色信贷、生态保险、公益捐赠等资金参与 [8] - 鼓励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参与,完善政府—公众—市场互动机制,并探索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绿色信贷和ESG评级以引导资本投向 [8] 国际影响与贡献 - 《实施方案》是中国落实“昆蒙框架”的关键举措,旨在形成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地方实践为支撑、科技平台为依托的新型治理模式 [9] - 未来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推动在数据共享、技术协作等方面的交流,以贡献中国智慧并助力全球目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