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AI校招趋势 - 百度2026届校招AI相关岗位占比超过90% 计划发放超过4000份Offer 侧重方向包括大模型 多模态 智能应用 无人驾驶 [3] - 字节跳动2026届校招提供逾5000个岗位 研发类岗位同比增长23% AI岗位占比达90% 并推出Top Seed顶尖人才计划与筋斗云人才计划等专项计划 聚焦大模型 AI安全 AIGC 跨模态等前沿领域 [3] - 阿里巴巴AI相关岗位占比高达60-80% 覆盖算法 AI产品经理 智能数字人 医疗AI 具身智能等领域 [3] - 腾讯通过青云计划招聘AI人才 技术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 多媒体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等 工作地点覆盖深圳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等多城市 [7] AI人才供需结构分析 - 顶尖AI校招人才年薪30万元被视为起步价 头部互联网与大模型公司把AI岗位放在校招C位 [9] - 企业侧希望候选人具备可直接上手的工程化与落地经验 包括数据治理 训练/评估与MLOps 推理与服务化 A/B与观测体系 而这正是多数学生短板 [9] - 宏观就业数据显示结构性矛盾 总量承压与结构性缺口并存 造成海投难 精准匹配难 [9] - 中小企业招人困难 普通毕业生投递效率低 职场平台与研究报告反映AI相关岗位招聘热但供给端呈现分层 [9] 高校AI人才培养现状 - 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推动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 跨学科平台与产学研协同机制 AI进入系统性布局阶段 [8] - 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五百所量级 且还在继续扩大 专业覆盖人工智能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机器人工程等 [8] - 头部高校近期进一步扩招战略学科 包括AI 芯片 计算数学等 以对接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升级需求 [8] - 清华智能产业研究院 北大智能学院 上海交大AI相关学院/中心 浙大跨学科AI研究平台等 围绕AI+产业/科学搭建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 [8] 人才供需错位核心因素 - 能力谱系错位 高校课程重理论与算法 企业更看重算力-框架-数据-评估-上线的一体化工程能力与跨学科场景理解 [10] - 算力与数据壁垒 中小企业缺公共算力/高质量语料与评测体系 难以承载训练—迭代—上线的完整链路 自然倾向挖可即战的少数人 [10] - 地域与平台虹吸 一线/强二线与头部平台掌握更优的算力 数据 场景与薪酬 人才进一步向少数平台集中 [10] - 岗位认知偏差 不少求职者把AI等同于算法研究 但企业增量需求大量来自AI工程 应用产品 数据与评估 安全/治理等灰度岗位 [11] 行业马太效应发展趋势 - AI行业的人才与资源呈现强者愈强的集聚态势 这种集聚有其效率与规模经济逻辑 包括算力 数据 生态与品牌协同 [13] - 优质岗位 导师 算力 数据 实习名额进一步向少数平台/少数城市集中 [13] - 头部公司跑在模型-平台-应用闭环上 长尾企业转而做二次包装/低代码使用 高端技术红利外溢不足 [14] - 高校端持续扩招与开新专业 但难以迅速补齐工程化—产业化环节 导致招生热—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15]
狂开AI专业,企业却招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