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茑屋书店接连退场,比预期更匆忙
36氪·2025-08-19 10:44

茑屋书店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 茑屋书店在中国采取轻资产模式,品牌方仅提供设计审核和供应链支持,门店成败高度依赖加盟方的选址和运营能力 [4][13] - 核心业态为"大体量+美学空间+复合零售",但进口艺术书和文创产品消费低频且客单价低,难以支撑运营成本 [4][6] - 日本本土的"生活方式生态"未能成功移植,中国门店多为"图书+文创+咖啡"单一组合,缺乏高频消费场景 [6][13] - 2020年提出千店目标,但截至2025年8月总门店数从15家收缩至11家,西安、天津、上海、成都4家门店已关闭 [8][13][15] 本土书店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内容驱动型 - 代表品牌单向空间拥有出版、媒体、活动等全链条内容生产能力,全国布局9家书店+2家酒馆+1家酒店 [16][17] - naive理想国依托出版品牌"理想国",通过5家书店+1家青旅实现文化沉浸体验,并与奢侈品牌跨界合作 [19][21] 垂类深耕型 - 卷宗书店专注建筑/艺术/设计领域,联合全球230多家出版厂牌选书,7家门店均结合在地文化举办专业活动 [22][24][26] - 通过精准服务细分客群建立壁垒,专业领域消费者复购意愿强于普通客流 [26] 多元布局型 - 先锋书店在全国打造20家非标门店,如南京防空洞改造店、安徽古祠堂店等,单店成为文旅目的地 [27][29][31] - 每家门店均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叙事,形成"书店即景点"的独特竞争力 [29] 行业核心分野 - 成功书店不再追求规模化复制,而是通过内容积累(单向空间)、专业壁垒(卷宗)、在地化叙事(先锋)建立长期用户关系 [31][34] - 实体书店的核心竞争力转向"无法被线上替代的体验与连接",包括文化社群运营(单向)、专业圈层服务(卷宗)、文旅融合(先锋) [34] - 本土品牌通过"小而轻"(社区店)、"多触点"(酒馆/住宿)、"因地制宜"(文旅结合)等策略实现可持续运营,与茑屋的重成本模式形成对比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