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当前困境 - 信用卡发卡量连续十个季度环比下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数量降至7.21亿张,较2022年高峰期8.07亿张减少8600万张 [1][2] - 行业竞争激烈导致获客成本高企,单张信用卡推广成本可达200元,银行员工需自掏腰包凑钱购买开卡礼以完成业绩 [2] - 信用卡不良率攀升,截至2024年末达到2.33%,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增至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占应偿信贷余额的1.43% [3] - 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4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业务模式由集中经营回归分行属地经营 [4] 行业应对策略调整 - 银行大规模调整高端信用卡权益,包括取消机场贵宾厅服务、下调里程兑换比例、提高年费兑换消费门槛等 [4] - 联名信用卡批量停发,2024年以来多家大行及股份行停售近百款信用卡,主要针对发行量少、活跃度低的低效卡种 [5] - 银行通过智能运营系统自动抓取睡眠客户数据,提供刷卡金、生日祝福等权益以精准触达激活客户,睡眠卡比例监管要求不得超过20% [12][14] - 行业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开展数字化转型,与互联网公司合作进行精准营销获客和准入授信 [15][16] 行业历史发展 - 中国内地第一张信用卡为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需预先存款方可消费 [6] - 1995年广发银行推出首张符合国际标准的VISA信用卡,实现“先消费,后还款” [10] - 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推动银行卡跨地区、跨行联网通用,至2003年发卡量猛涨3倍至400万张 [10] - 信用卡发卡量从2003年至2009年底增长46倍至1.85亿张,2022年6月达到峰值8.07亿张 [11] 市场竞争格局 - 移动支付及“类信用卡”消费信贷产品(如花呗、白条)分流年轻客群,6500万90后开通花呗,每10个90后近4个使用花呗消费 [14][15] - 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应偿信贷总额为8.71万亿元,是消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5万亿元的近5倍,信用卡在消费金融领域地位仍难撼动 [16] - 年轻客群减少实体卡使用,但绑定支付平台的信用卡交易规模未大幅下降,信用卡三位一体特性(资金流动工具、消费支付渠道、信贷循环载体)优势独特 [17][18]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竞争焦点转向支付体验、服务质量和权益,需针对不同客群提供更合适权益 [18] - 技术能力迭代升级是关键,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将优化支付体验与服务模式创新 [18] - 2020年末央行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0.05%/日的上下限,允许市场化定价,但银行落实积极性不高,目前仅昆仑银行等极少数产品提供0.04%/日的折扣利率 [19] - 未来信用卡将更注重智能体验、精准服务和灵活模式,嵌入大众生活肌理 [20][21]
消失的信用卡:从 “跑马圈地” 到“潜行”创新
华夏时报·2025-08-19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