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定义与结构 - 保费融资是一种投保人支付部分保费后以保单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支付剩余保费的金融操作[2] - 操作涉及三方参与者:投保人、银行和保险公司 投保人自付小部分保费后凭保单利益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审核通过后将贷款直接支付给保险公司[3] - 核心目的是通过杠杆放大收益 利用保单收益与银行贷款利率的息差获利 同时释放资金进行再投资[3] 收益机制与案例 - 演示案例显示总保费500万港元保单优惠后442.99万港元 投保人自付112.2万港元 银行贷款330.79万港元[4] - 假设银行年利率4.025%加手续费1.5% 年利息13.31万港元加手续费4.96万港元[4] - 十年后退保现金价值680.57万港元 预期净收益99.48万港元 年化单利达8.87%[4] 收益影响因素 - 实际收益高度依赖三大变量:保单分红实现率、融资利率变动和汇率波动[5] - 宣传中10%以上收益率是未扣除融资成本、汇率波动及费用的理想化测算 实际净收益通常为4%-7%[5] - 分红实现率与保险机构投资能力相关 融资利率可能随市况浮动 汇率波动影响美元与港币换算成本[6] 市场背景与风险 - 保费融资再度受关注源于利率环境变化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低利率或加息周期尾声 融资成本相对可控[7] - 香港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长期保证收益+非保证收益"组合在海外资产配置需求背景下显得更具吸引力[7] - 历史上当保险公司投资表现不及预期或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时 投资者可能面临收益远低于预期甚至亏损的风险[5] 投资门槛与建议 - 保费融资投资金额一般需在6万美元以上 投资期限需在6年以上[8] - 建议投资者全面评估自身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仔细研读保单条款与贷款协议 重点关注费用结构和利率调整机制[8] - 应了解金融产品本质 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关注跨境投资的合规性及监管差异 寻求独立第三方专业意见[8]
宣称年化收益率超10% “用银行的钱给自己打工”!全网疯传的高收益“新存款” 竟是让你贷款买保险?
每日经济新闻·2025-08-19 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