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场应对“苏军压境、美军封海”的备战,重塑了中国工业命脉
虎嗅·2025-08-20 10:30

地缘政治回归与大国地理战略 - 2025年全球地缘冲突加剧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未解决 巴以冲突升级 伊以冲突爆发 泰柬印巴边境摩擦不断 国际调解作用微弱 大国政治强势回归[1] - 大国政治需大国地理为基础 国土规模与资源多样性构成战略纵深 小国如以色列英国法国伊朗缺乏承受同级别打击的能力 乌克兰广袤国土延缓俄罗斯推进速度[5][6] - 工业文明地理格局重塑大国定义 军事工业综合体实力受国土与人口规模影响 中国作为陆权大国具备地理优势[7]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 - 中央2023年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聚焦西南内陆地区 与冷战时期三线建设区位选择一脉相承[3][36] - 战略腹地需具备人口与资源涵养性 胡焕庸线以东的四川盆地兼具内陆区位与人口资源优势 是自然地理准备的战略腹地毛坯[37][38] - 应对新帝国主义威胁 需以历史警觉性塑造新的大国地理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具有打破域外大国封锁的战略意义[12] 三线建设历史经验 - 1964-1980年三线建设以备战为目标 在川贵陕甘等内陆地区投资428.35亿元 建设50多个煤矿区新增原煤开采能力11211万吨 68座电站新增装机1872万千瓦 开发8个油气田[22] - 实现产业备份与地理重塑 建设第二汽车厂 第二重型机器厂等替代设施 西南地区机械加工能力接近东北水平 建成攀枝花钢铁 六盘水煤炭等工业基地[20][23] - 交通布局西移 修建12条战略铁路 西部公路里程占全国32% 形成独立工业体系但存在选址分散 进洞建设导致成本过高问题 145个项目需关停并转迁[22][35] 新时代腹地建设方向 - 继承三线建设产业备份核心 发展紧急时刻能应急的产业链 特别关注半导体等战略性产业 保持军民结合型产业链发展势头[40][44]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 依靠产业政策与市场手段结合 需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对外开放双重目标 难度高于计划经济时期[41][43] - 构建亚欧大陆经济腹地 通过中欧班列等新交通设施向西开放 使战略腹地成为经略"世界岛"的前进基地[45][46] 产业地理重塑 - 工业化布局始终考虑国防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项工程避开上海 重点布局长江以北 朝鲜战争期间沈阳工厂迁往齐齐哈尔[18] - 三线建设推动中西部工业化跳跃式提升 为改革开放奠定基础 若无三线建设 中西部现代化将更加滞后[29][30] - 当前建设需结合现代产业体系与生态文明 发展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实现产业备份与区域发展的平衡[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