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出海日本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 202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额达1575.2亿美元,占日本总进口额近1/4,日本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对象国 [1] - 中国企业从出口药妆零食转向安克充电宝、影石创新相机、大疆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 [1] - 日本市场具有坡长雪厚特性,需长期深耕才能获得丰厚回报 [1] 日本消费市场需求增长推力 -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9.1%,催生银发经济需求缺口 [2] - 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推动无人自动化产品需求增长 [2][3] - 2020年日本B2C电商规模同比增长21.71%至12.233万亿日元 [3] - 2025年日本网购渗透率预计达89% [3] - 2024年1月Temu日本用户超1500万人,9月SHEIN日本用户达804万人,超过优衣库线上用户规模(648万人) [3] - 2025年6月日本核心CPI同比上涨3.3%,连续七个月保持3%以上涨幅 [4] 中国品牌竞争优势与市场策略 - 中国品牌凭借供应链优势通过线上渠道切入日本市场 [5] - Prime Particle平台SKU超5000个,每周上新600+,价格仅为日本线下头部品牌一半 [5] - Ulike脱毛仪在日本乐天定价4万日元,低于日本品牌5-8万日元,入驻两年登顶品类销量TOP1 [5] - 日本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接受度高,宠物烘干箱在中国售价600-1000元,在日本可售2000元 [7] 日本市场特性与进入挑战 - 日本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设计细节和服务体验要求极高 [6] - 日本市场需要精细化运营,粗放出海方式难以成功 [6] - 日本流通体系封闭,需依靠本土商社或零售巨头打通分销网络 [7] - 外资企业难以从日本官方机构获得贷款额度和优惠利率 [8] - 日本VC领域相对闭塞,需要本地合伙人助力 [9] 本地化经营与信任建立策略 - 日本商业文化重视信任关系,建立后客户愿意长期合作 [7] - 需要找到日本本地"一号员工"或合伙人作为突破口 [9] - 采用"三人四脚"模式(制造商、本地企业、日本商社合资)实现利益捆绑 [9] - 本地化需要重新编织人际网络,建立难以拆解的经济共同体 [9]
“习惯赚快钱”的中国企业,怎么做好日本市场?
36氪·2025-08-20 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