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什么冰杯爆火,为重用循环杯带来了商机?
36氪·2025-08-20 18:12

冰块经济市场概况 - 7-Eleven、山姆、农夫山泉等零售巨头纷纷将冰块产品摆上货架,推动“冰块经济”升温 [1] - 冰杯品类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达48杯 [1] - 消费者为4元一杯的冰块、8元一个的冰球买单,价格甚至超过一瓶可乐 [3] 冰块产品成本结构分析 - 制冰厂生产1公斤冰块的成本在1.6-2元区间,一杯160克冰块的原材料成本约0.3元 [5] - 每杯冰的运输成本约0.2-0.3元,因冰块体积大、单价低且对冷链要求高 [5] - 耐冻耐挤压的食品级塑料包装成本比普通PET瓶高出50%以上,单个冰杯包装成本约0.6-0.7元,超过冰块本身成本 [5] - 冰杯抵达货架时的综合成本约1.3元,加上门店运营成本后利润空间需“大力相争” [5] 环境成本与挑战 - 主流冰杯材料(PP、PET、PLA)中,PLA需特定工业堆肥条件才能降解,在国内多数仍以不可回收身份进入焚烧或填埋系统 [7] - 一个普通一次性塑料杯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约为70–100克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城市中打车半公里的碳排 [7] - 一线城市年消费冰杯已以亿计,仅碳排就可能触及万吨量级,未纳入冷链运输等额外消耗 [7] - 杯体与杯盖、封膜、吸管等多材质组合使回收分选难度大,残留物易污染整批可回收物料 [8] 循环经济解决方案案例 - 中国台湾全家便利商店推出“押金租借+异地归还”循环杯项目,2024年减少一次性饮料杯使用量比例达20% [12] - 长沙咖啡品牌猿素采用“会员制+环保杯”模式,覆盖堂食、外带、外卖场景,支持多门店归还 [12] - 香港WeUse为活动场景提供可循环餐具租用服务,合作超600场活动,减少使用超过49万件一次性餐具 [12] - 德国ReCup构建覆盖全国21,000家门店的循环系统,通过积分机制、价格杠杆等提升用户返杯率与复购意愿 [16] 政策与行业标准支持 - 国家《“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系统提出“绿色包装”理念,鼓励可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 [20] - 广东《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商品零售等行业主体责任,鼓励推广可循环包装使用激励机制 [20] - 上海《“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将绿色采购、包装减量纳入法治框架,支持使用可循环配送箱 [20] - 《物流包装循环使用管理要求》等行业标准为包装回收、清洗、再利用建立统一流程 [21] 商业模式转型机遇 - 循环杯可将“一次性包装成本”替换为具备数据价值的系统资产,嵌入会员积分系统提升品牌忠诚度 [19] - 循环杯可作为品牌文化“移动名片”,通过定制图案激发用户收藏欲与社交分享意愿 [14] - 循环体系运营需解决洗杯物流、库存调度、平台对接、数据追踪、用户激励等多维度系统构建 [15] - 高客流、高复购的便利店与新茶饮品牌天然拥有落地“循环+”模式的潜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