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场到市场,人形机器人蓄势待发(经济时评)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1] - 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71%[1] - 中国电子学会预测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8700亿元[1] 技术挑战与瓶颈 - "大脑"通用智能尚未成熟 跨场景任务泛化能力不足[1] - 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仍部分依赖进口[1] - 量产工艺和可靠性有待提升 单机价格高达数万至十几万元[1] 应用场景拓展 - 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特种作业领域率先试水[2] - 汽车工厂实现机器人协同搬运物料 智慧仓库完成精准分拣[2] - 电力巡检、医疗辅助、教育陪伴等场景涌现创新应用[2] 全球竞争格局 - 中国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未来产业布局 2023年出台专项指导意见[2] - 2024年"具身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 -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已形成创新集群[2] - "天工""宇树""松延动力"等企业产品运动性能媲美国外[2] 产业链优势 - 中国具备完备工业体系和完整产业链[2] - 国内企业在开源架构、多机协同和成本控制方面展现竞争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