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RWA生态渐起 会否从话题走向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21 09:38
RWA行业现状 - RWA指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 通过将实体资产收益权上链实现股权融资 常被称作mini-IPO [1] - 香港将数字资产政策框架升级至2.0 稳定币和RWA成为政策重点 旨在提升市场效率及流动性 [1] - 已有朗新科技 协鑫能科 巡鹰集团等新能源企业完成RWA融资 规模从数千万至2亿元不等 [1][3] 企业参与动机 - 企业关注融资成本与发行成功率 同时考虑缓解债务压力及提升品牌形象 [1][4] - 光伏行业受政策变化影响 银行贷款需实控人担保 高负债企业寻求替代融资方案 [4] - RWA具备多重功能 包括品牌宣传 促进销售及筹备出海 融资并非唯一目的 [9] 项目实施门槛 - 成功RWA项目需满足价值稳定性 法律确权清晰性及链下数据可验证性三大条件 [3] - 典型案例底层资产包括充电桩 光伏电站 换电柜及AI服务器 集中在新能源与算力领域 [3] - 跨境架构设计不采用强担保模式 依赖境外专业投资者认可 注重数据透明性与风险管控 [5][6] 中介服务生态 - RWA中介咨询机构在深圳聚集 服务内容包括尽调 资产选择 架构设计及数据上链 [2][9][10] - 服务费用为100万至300万港元 复杂项目保荐佣金为3%-5% 需承诺投资人6%-8%回报 [7] - 行业存在专业团队与投机机构并存现象 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建立仍是核心挑战 [2][12] 发行流程特点 - RWA完整流程需三至四个月 包括尽调 资产选择 架构设计 数据上链及审批发行 [9] - 企业需通过香港持牌机构完成最终发行 中介机构以前置咨询服务为主要盈利模式 [10][11] - 与传统IPO聚焦财报不同 RWA需进行资产重构 涉及更复杂的跨领域协作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