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5000亿“准财政”工具要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21 22:31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概述 - 中央政府于2025年5月启动规模5000亿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包括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消费 绿色低碳 农业农村 交通物流及城市基础设施 由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执行[2] - 该工具定位为"准财政"工具 由发改部门筛选项目 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融资提供项目资本金 财政部提供贴息支持 区别于2022年版本 新型工具更侧重于提振消费和新兴产业领域[3] 地方项目储备进展 - 湖北省咸宁市从"十五五"规划储备项目库 重点工业企业及高技术新项目中筛选项目 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和智改数转[5] - 广东省梅州市高新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短板谋划优质项目 强调科技含量和社会效益[5] -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储备11个项目总投资133.69亿元 其中交通物流 城市更新和绿色低碳领域项目较多 已筛选4个项目资金需求1.49亿元[5] - 南京浦口区新增国有平台入库项目12个总投资42亿元 申报基金3.9亿元 同时推动18个民企项目入库总投资149.6亿元 申报基金15亿元 项目覆盖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和绿色低碳等领域[6] 政策背景与运作机制 - 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7400亿元 重点投向基础设施 科技创新及专项债兼容项目 由国家发改委梳理备选清单 政策性银行按市场化原则评审[9] - 新型工具采用类似运作模式 通过股东贷款或股权投资注资 要求项目具备经营性收益 并注重与专项债配合 前端补资本金后端攻建设[10] - 2025年1-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 1-7月增速回落至1.6% 受房地产调整 外需不确定及投资收益下降影响 投资下行压力显著[10] 政策目标与行业影响 - 工具旨在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 降低融资门槛 扩大有效投资并推动产业升级 是2025年下半年稳投资和促创新的关键举措[7] - 通过逆周期调节加大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投资 可推动经济回升并优化长期供给结构 项目覆盖国企和民企 兼顾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领域[11] - 资金投向以收益为核心 要求收支平衡 避免公益性低回报项目 通过市场化运作分散风险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以放大资金效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