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家头部基地大PK,谁能撑起影视产业新周期?
虎嗅·2025-08-22 08:19

全国影视基地行业格局变迁 - 全国影视基地呈现从"重资产扩张"向"轻资产生态"、从"传统拍摄"向"科技融合"转型趋势 [9] - 全国登记在册影视基地约313家 其中活跃的仅50-70家 影棚数量大于10的不足20家 [4] - 头部影视基地集中分布于京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四大区域 [5] 长三角区域产业生态 - 横店为核心拍摄基地 聚集4000+企业形成成熟产业集群 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15] - 形成横店、象山、无锡、上海的"长三角一日达"协同网络 承接溢出项目 [18] - 技术革新显著:上海昊浦基地连接长三角超算中心 提供AI剧本模型及虚拟拍摄服务降低中小剧组成本 [20][22] - 竖屏短剧承接能力突出 横店单日同时拍摄63部短剧 湖州苏州形成"拍摄+发行"闭环 [23][24] 北方影视基地转型困境 - 青岛东方影都拥有40个高科技摄影棚 含全国最大万米棚 曾年承接20+项目 [29] - 中影怀柔基地仍是国产重工电影核心承载地 [29] - 综艺制作南迁导致廊坊大厂影视小镇、星光影视园空巢 后者转型演出场地 [30][31] - 涿州影视城等初代基地因产业转移于2016年关闭 [27] 珠三角区域发展瓶颈 - 影视消费力强但产业集聚弱 基地以外景为主 缺乏摄影棚和配套生态 [34][36] - 南海影视城、中山影视城依赖文旅转型 开展婚庆摄影、实景演艺等业务 [39] - 深圳东莞尝试数字棚和竖屏短剧 尚未形成集群效应 [40] 川渝地区新兴增长极 - 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 同比增长13.9% [43] - 成都影视城拥有5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 吸引灵河文化、壹同制作等头部公司入驻 [46] - 形成以可可豆动画为核心的18家企业动画产业链 覆盖全流程制作 [46] - 重庆永川科技片场拥有11个影棚 虚拟拍摄棚使用率超90% 承接40+影视作品 [49] 产业升级核心特征 - 未来竞争力取决于复合型能力:承接大小体量项目、技术赋能、产业配套及地域特色整合 [51] - 行业重心南移趋势持续 但成功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影视创作需求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