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丨在沙漠“种太阳”,分几步?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08-22 14:18
光伏治沙技术原理 - 光伏阵列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和降低近地表风速来改变气流运行 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并改善植被生长条件 [3] - 光伏板遮阴效应使土壤水分相对改善 促进地表沙物质固定和风沙活动强度降低 [3] - 围栏设施具有封育作用 能消除人类扰动和放牧取食 进一步促进生态恢复 [3] 应用前景与地域适应性 - 年降水量大于200毫米的半干旱/半湿润区具有良好生态恢复潜力 可发展光伏+牧业模式实现牧光互补 [5][6] - 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的干旱区需配置机械防沙设施 因光伏板会加剧板下风蚀和板间堆积 [5][6] - 年降水量小于100毫米的极端干旱区几乎无生态改善作用 且光伏电站面临严重风沙灾害威胁 [5][6] 当前实践问题 - 存在功能认知误区 将防风与固沙作用混淆 未界定最适宜环境条件导致部分电站遭受风沙危害 [7] - 对治沙作用范围认识不足 缺乏对周边风沙治理的规划设计 [7] - 干旱区光伏抽水灌溉模式缺乏实用性考量 尚未实现规模推广应用 [7] 技术发展瓶颈 - 光伏发电受上网外送通道限制 产生较高比例弃电现象 制约科学应用 [8] - 需加强风沙环境电站安全技术研究 探索发电-生态-产业多模式协同技术 [8] - 亟待建立技术示范样板和系统监测体系 制定光伏治沙技术规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