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压实机构责任 筑牢贴息政策执行防线
中国经营报·2025-08-22 19:33

政策核心与监管框架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贷款经办机构范围并压实其在信贷管理、资金用途识别、贴息审核等环节的主体责任 [1] - 政策旨在通过构建严密的信息识别体系,确保贴息资金真正流向消费领域,为提振内需注入精准动能 [1] - 贴息资金的拨付需经过“机构内审—监管局汇总—财政部门确认”的三层审核,政策执行期满后还将组织核查,发现问题将严肃处理 [3] 贷款经办机构职责与挑战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业务规模较大的消费金融公司,地方财政部门可对其他金融机构给予贴息支持 [2] - 机构核心职责是对借款人账户交易信息进行穿透式识别,对于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消费,还需识别消费所属领域 [2] - 银行面临交易场景碎片化、消费数据获取与整合能力弱等挑战,缺乏消费场景关键佐证数据,且外部数据因隐私和商业壁垒难以接入 [3] 风险管理与合规操作 - 为防范资金挪用风险,经办机构需构建“场景闭环+动态监控”的管理体系,做到“款项直付消费场景商户”,避免资金经借款人账户周转 [2] - 建议运用风控模型实时筛查异常交易,强化技术与系统支持,以保障政策精准执行并规避虚拟货币等敏感行业 [4] - 通过交叉比对账户信息、电子流水防伪标识及交易凭证等,确保交易真实性及审查交易对象合规性 [2] 市场影响与竞争格局 - 消费贷市场呈现“量增价降”特征,多家银行逐步压降线上信用贷利率至3%—3.5%,消费者实际利率或因财政贴息叠加效应进一步降至2%—2.5% [5] - 部分大行普遍将线上贷款额度上限提至50万元,甚至推出百万级别产品,授信期限延长,还款方式更为灵活 [5] - “低息诱导”和“额度放宽”可能诱发过度负债,带来高风险客群风险暴露,加剧银行信用风险 [5] 行业趋势与银行战略 - 银行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超61%,消费贷渗透率提升空间有限,需聚力存量挖潜并提升优质存量客户贡献 [6] - 消费贷利率下行需把握合理边界,当前1年期LPR为3%,若消费贷利率持续低于LPR,可能影响市场竞争秩序并加大资产负债利率错配风险 [6]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3%,国有大行仅1.33%,已接近1.5%的“安全边际”,需保持利率在合理区间以实现政策效果与金融稳定的统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