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导、估值修复、行业转型—— 公募基金机构掀起自购热
经济日报·2025-08-23 06:13
公募基金自购规模与结构 - 截至8月21日 超130家公募基金公司启动自购 自购总额超50亿元 [1] - 权益类基金产品自购金额占比较大 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1] 政策引导作用 - 中国证监会5月7日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鼓励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 [1] - 政策明确将3年以上中长期业绩、自购规模等指标加分幅度提升50% [1] 市场估值与投资机会 - 截至8月21日 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为13.73倍 恒生指数市盈率为11.46倍 [2] - 中国股市估值低于标普500(28.15倍)和日经225(19.56倍)等主要成熟市场 [2] - 权益类基金具有长期配置价值 在市场估值低位时布局长期收益空间更大 [2] 行业转型与市场影响 - 自购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倒逼基金公司聚焦投研能力 减少短期投机 [3] - 自购强化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利益一致性 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性 [3] - 自购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提振情绪 缓解抛压 修复估值 [3] 投资者需理性看待自购 - 自购是积极信号但非绝对保证 部分机构自购可能带有营销属性 [3] - 投资者需结合产品底层逻辑、基金经理能力与持仓结构综合判断 [3] - 大额自购且锁定周期较长的基金更值得参考 短期一次性自购需警惕风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