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城市防洪体系现状与挑战 - 北方传统少雨区频发区域性极端暴雨 缺乏明显规律性 当前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 中小河流治理尚未完全覆盖 既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区域 [3] - 北方民众防洪意识薄弱 河漫滩存在农家乐建设 农作物种植及房屋建造等行为 因南方洪水多发 其防洪意识相对较强 [4] - 城市天然蓄水空间严重减少 湖泊 水塘 河沟被填平 山洪沟被改造为道路或建筑 导致隐蔽性洪涝风险增大 [17] 防洪体系建设历程与标准 -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5]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国家每年拨付专项资金采取分批治理方式推进 [7] - 2012年北京"7·21"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排涝能力提高 [7] - 当前存在三套独立防洪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5年一遇降雨 内涝防治标准20-50年一遇 水利部门河道防洪标准50-200年一遇 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17] 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定位 - 海绵城市从"小海绵"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河湖与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 [11] - 2021年国务院提出城市内涝治理"16字方针":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 [11]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常见降雨内涝 无法应对超标准暴雨 需启动应急响应 [11] - 韧性城市强调灾后快速恢复城市生命线功能 是更进一步的防洪理念 [11] 差异化技术路线与解决方案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适合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 北方干旱少雨适合建设蓄水池 下沉式广场等设施 [12] - 山前平原城市需防山洪 山坳城市注意地质灾害 沿海城市应对风暴潮 丘陵城市解决地形高差排水 沿江城市统筹行洪安全 必须坚持"一城一策"原则 [12] - 老城区治理需三管齐下: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 [19] -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 将公园湖泊 下沉绿地 非住宅区地下停车场作为临时蓄滞洪区 北京温榆河公园和西班牙巴伦西亚市排洪沟为成功案例 [20] 公众教育与防灾意识 - 公众清理排水口落叶 储备沙袋 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能为应对小型内涝争取缓冲时间 [22] - 需加强北方地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远离积水区 行洪区等常识 提升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之心 [23] - 公众需树立"与洪水共存"理念 接受任何防洪设施都有设计标准上限的客观事实 [24]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对话水文专家徐宗学: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每日经济新闻·2025-08-23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