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暴雨灾害新特点 - 北方暴雨符合水文周期性特征 2012年至今属于丰水期 降水量明显增多[4] - 暴雨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 发生地点多且分散 缺乏明显规律性[5] - 受灾严重区域多为防洪体系薄弱环节 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覆盖区域[6] 防洪体系发展历程 - 1998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8]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采取分批治理方式逐步推进[9] - 2012年北京"7·21"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10] 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 - 海绵城市从"小海绵"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城市河湖和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13] - 城市内涝治理采用四级防御体系: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降雨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暴雨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14] - 韧性城市强调灾后快速恢复城市生命线功能 比海绵城市更进一步[16] 南北方防洪差异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 可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18] - 北方城市干旱少雨 适合建设蓄水池下沉式广场等基础设施 如将体育场下沉2米设计[18] -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一城一策"原则 考虑城市形态与地质条件多样性[18] 防洪标准体系 - 存在三套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3年一遇降雨 重要地区3-5年一遇 内涝防治标准要求20-50年一遇降雨不发生内涝 水利部门防洪标准按50-200年一遇设计[22] - 三套标准分属不同部门 计算方法不统一 缺乏有效协调[22] - 建议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 统一计算方法 实现标准有效衔接[23] 城市蓄水空间治理 - 老城区积水问题根源在于历史欠账多 排水管网标准低 天然蓄水空间被侵占[24] - 治理路径包括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25] - 可挖掘城市公园绿地和停车场的暴雨蓄滞潜力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27] 地下空间防洪措施 - 地铁站入口设20-30厘米挡板 低洼地段需特殊加强防护[30] - 小区地下车库须常备沙袋插板式防洪挡板 保证排水泵系统正常[31] - 非住宅建筑地下车库可规划为临时蓄水池 紧急转移车辆后容纳部分洪水[32] 公众防洪意识提升 - 清理落叶储备沙袋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对应对小型内涝有效[34] - 提升公众防汛意识与避险常识是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环节[35] - 需加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遇到洪水时的避险常识[37]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虎嗅·2025-08-23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