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将走向何方
经济日报·2025-08-24 06:18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趋势 - 多所高校在人才招聘中明确取消"非升即走"要求 旨在对异化现象进行集体纠偏 [1][3] - 该制度源于美国 20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 旨在通过竞争机制提升科研产出 [1] - 数据显示实施后高校科研产出有较大幅度增长 但伴生评价标准失衡及学术生态扭曲等问题 [1] "非升即走"制度现存问题 - 晋升标准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和项目级别 形成"唯论文""唯帽子"导向 教学和社会服务职能被边缘化 [1] - 部分高校聘期淘汰率超过90% 存在"临时涨价"变更晋升标准现象 教师缺乏明确预期 [1] - 催生大量"短平快"研究 滋生数据造假和论文挂名等学术不端行为 重考核轻培养现象普遍 [1] 全球博士人才供需状况 - OECD38个成员国博士学位持有者数量1998-2017年间几乎翻番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增长更迅猛 [2] - 《自然》杂志2020年调查显示 48%受访博士后研究超3年 30%做过2-3轮博士后 [2] - 哈佛大学曾因该制度错失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凸显制度对原创研究的限制 [2] 制度改革方向 - 评价标准从"唯成果"转向多维度 注重课堂质量与论文质量平衡 [3] - 建立全过程护航机制 提供足额启动经费 中期诊断和延期考核等柔性环节 [3] - 构建多元评聘体系 引入教授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校外同行和学生参与 配套透明申诉通道 [3] 配套保障措施 - 完善职业年金 人才流动市场和跨行业再就业培训等社会保障托底机制 [3] - 加强博士招生顶层规划 应用学科引导市场化就业 基础学科扩招需审慎 [3] - 推动制度从"淘汰焦虑"向"护航成长"转变 为原创研究提供"十年磨一剑"的从容环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