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规模增长 -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从2015年8.4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35.14万亿元,十年间增幅达318% [1] - 2015年全年规模增加85%,2021年底达25.71万亿元,较2019年底扩张超70% [1][3] - 产品数量于2022年突破万只,进入"万基时代" [4] 产品结构演变 - 2015年货币基金占比54.42%,权益基金占比36.19%,债券型与QDII基金分别占8.4%和0.96% [2] - 2025年货币基金占比降至40%(规模超14万亿元),权益类基金占比24.08%(规模8.46万亿元) [4] - 债券型基金规模跃升至11.13万亿元(占比31.67%),QDII和FOF基金实现十余倍增长 [4] - 公募REITs自2021年推出后形成千亿级市场 [4] 投资标的转变 - 重仓行业从计算机(2015年占比13.15%)转变为电子(2025年占比16.65%,提升11.66个百分点) [6] - 医药生物持仓占比从10.16%降至9.77%,食品饮料和银行成为前五大重仓行业 [6] - 重仓股从金融地产主导(2015年前十中8只为金融股)转为科技消费主导(宁德时代获1774只基金重仓,市值1426.57亿元) [6][7] 投资策略多元化 - QDII投资范围从港股美股扩展至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及越南印度等细分市场 [7] - ETF产品从宽基指数(如沪深300ETF)发展为行业主题基金(如半导体ETF、光伏ETF) [7] - 2019-2021年侧重价值成长(茅指数),2021-2023年侧重量化策略(微盘股指数) [8] 投资者行为进化 - 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从2015年3万亿份增至2024年16万亿份,占比从43.1%提升至53.41% [9] - 决策方式从"盲从推荐"转为主动研究(查阅季报、分析回撤、追踪持仓明细) [1][4][5] - 基金公司通过投教内容、基金经理直播和智能投顾工具提升投资者参与度 [4] 行业监管与发展方向 - 监管要求基金公司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降低规模排名权重 [9] - 行业强调"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强化长期投资导向 [9] - 公募基金在居民财富管理中占比仍有提升潜力,聚焦"投资者获得感" [9]
公募十年:从货基“扛把子”到35万亿“百宝箱”,基民告别“盲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