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个关节从五六万元降到五六百元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日趋成熟
每日经济新闻·2025-08-24 20:2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70% [1] - 预计今年产业规模将突破379亿元 [1] - 触觉传感器供应商订单量同比增长约8倍 [1] 技术进步与供应链成熟 - 关节电机功率密度从2018年10N·m/kg提升至当前超200N·m/kg [2] - 单个关节成本从2018年5-6万元降至当前500-600元 [3] - 供应链迭代推动技术发展和成本降低 [2] 产业链协同与跨界参与 - 汽车制造业成熟助力人形机器人发展(电池/电控/视觉/算法等) [3] - 特斯拉/小鹏/蔚来/广汽等车企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3] - 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存在技术同源性 [3] 核心零部件发展现状 - 当前核心零部件多复用其他产业非专用设计 [4] - 需开发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新型零部件 [4] - 零部件公司因产业规模未起而投入有限 [4] 成本与规模化挑战 - 低成本需通过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的新制造/新传感/新材料实现 [6] - 规模化无法直接解决低成本问题 [6] - 机器人本体二次开发成本对应用企业仍较高 [6] 产品稳定性与落地应用 - 稳定性和一致性成为应用端核心关注点 [7] - 物理端稳定性问题可能导致不可挽回后果 [6] - 人形机器人在交通场景落地需进一步提升安全稳定性 [6] 产业发展理念 - 主张"软件牵引硬件 场景牵引软件"的发展路径 [4] - 需先定义技术产品再协同供应链打磨专用零部件 [4] - 产品应用优先级高于参数指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