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进展 -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科研团队自2015年起在涠洲岛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建成2000平方米修复示范区[2] - 修复示范区在3年内使活珊瑚覆盖率从约5%提升至20%,成功遏制珊瑚礁退化趋势[2] - 2023年团队投放人工礁1520个、移植珊瑚8万多株,修复海域面积达450亩[2] 珊瑚礁退化现状与挑战 - 涠洲岛珊瑚礁受气候变化、海水升温、过度捕捞及陆源污染影响,活珊瑚覆盖率曾下降70%[1] - 珊瑚白化现象严重,当海洋温度过高时珊瑚会吐出内部藻类并呈现白色,导致生存危机[2] 珊瑚修复技术与管护措施 - 修复流程包括选种、育苗、礁体设计与投放、移植及定期管护[3] - 团队定期进行生长检测、数据采集和海洋垃圾清理,并在陆基培育耐高温珊瑚作为后备[3] - 台风季节需提前加固苗托并检查白化、掩埋或折断情况,确保珊瑚苗存活[3] 生态修复成效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 珊瑚礁修复后个体增长达10多倍,人工基体上出现新珊瑚个体和鱼苗[5] - 生态系统恢复使涠洲岛成为我国近海唯一大型鲸类捕食场所,鲸群规模扩大[5] - 全岛植被覆盖率超85%,负氧离子含量为内陆城市的50-100倍[5] 旅游经济与社区受益 - 2024年涠洲岛潜水旅游项目接待游客9.5万人次,收入约1710万元[6] - 1.8万名常住居民通过民宿、观光车等业态参与生态旅游产业链[6] - 珊瑚馆自2019年免费接待游客约32万人次,促进科普与旅游融合[6] 科研科普与社会参与模式 - 推行"科研+科普+旅游+社区"模式,通过珊瑚认养活动建立公众情感连接[7] - 认养者可为珊瑚命名并获生长照片,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参与度[7] - 团队目标是在公众心中种下环保意识,强调修复需兼顾"种"与"守"[7]
守护好这片“海底雨林”(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8-25 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