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汽奥迪 PPE 核心高管离任,Q6L 产销两端如何打配合
36氪·2025-08-25 10:16

核心高管变动 - 奥迪一汽新能源副总经理王开宇近期离任 将调回一汽大众体系[1] - 王开宇拥有丰富生产制造管理经验 曾主管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并参与多个大型项目[1] - 其在奥迪一汽近两年任职期间主要负责生产与物流 主导PPE平台本地化生产工作[1] 生产制造挑战 - PPE平台作为奥迪与保时捷共享的新能源车平台 大量零部件需依赖进口 国产化率低[1] - 工厂搭建及调试团队中海外人员占比较高 薪酬结构与假期制度差异增加团队融合难度[3] - 首款车Q6L e-tron因团队配合与软件延期等问题曾导致量产时间推迟[4] 产品进展与规划 - PPE首款车型Q6L e-tron家族已于2023年8月上市[4] - 后续两款产品A6L e-tron和E6项目已进入预批量生产阶段 即将正式量产[4] - 奥迪一汽计划在2023年底启动新项目研发 当前重点推进三款车型零部件国产化定点[4] 销售表现与定价策略 - Q6L e-tron家族上海初期销量未达预期 限时定价34.88-39.88万元[7] - 定价高于同级别竞品 蔚来ES8和理想i8等车型尺寸更大但价格低1至数万元[7] - 高端定位与进口零部件导致生产成本高企 短期内难以下调售价[7] 销售模式变革 - 针对Q6L e-tron和A5L推行"融合直售"模式 由厂商直接销售、经销商提供服务[10] - 新模式需建设中台与数字化能力 短期内可能影响销量表现[10] - 当前市场推广力度较弱 部分因资源向主销车型A5L倾斜[10] 组织架构挑战 - 生产主体奥迪一汽(奥迪55% 大众中国5% 一汽40%)与销售主体一汽奥迪无直接股权关联[11] - 产销分离结构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资源协调与市场反应速度落后于特斯拉、蔚来等产销一体对手[11] - 营销资源集中于企业层面传播 缺乏产品具体推广支持[11]